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马胃蝇蛆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马胃蝇蛆病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马胃蝇蛆病是有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胃肠道内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宿主高度贫血、消瘦、中毒、使役力下降,严重时衰竭死亡。检查口腔、咽部及春季粪便里有幼虫或发现尾毛逆立、频频排粪、肛门或直肠有幼虫为特征。

治疗:1 敌百虫 30-40mg/kg,配成40~50%水溶液,一次投服后,4小时禁止饮水。此法效果最佳。

2 伊维菌素 40mg/kg,皮下注射,也有一定效果。

3 甲苯 绝食24小时,0.2~0.4ml/kg,疗效也很可靠。

4 杀灭体表第一期幼虫,1%~2%敌百虫水溶液喷洒或涂擦马体,6~10天重复一次,药物对卵内的幼虫效果差。

由双翅目、胃蝇科、胃蝇属幼虫寄生于马属动物胃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宿主高度贫血、消瘦、中毒、役力下降,重者衰竭死亡。

我国常见有4种:红尾胃蝇、鼻胃蝇、兽胃蝇和肠胃蝇,形态基本相似,体长9-16mm,身上密布绒毛,口器退化,复眼、触角小,产卵管向腹下弯曲。3期幼虫粗长,分节明显,前端稍尖,后端齐平。

属完全变态,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雌虫产卵于马的肩、胸、腹、腿的被毛上,一生产卵700枚左右。卵多黏于毛上半部,每根毛一枚。经5d形成幼虫,马食入1期幼虫,在口腔黏膜下或舌的表层组织内1个月蜕化为2期幼虫,移行入胃,发育为3期幼虫,翌年春发育成熟随粪入土化蛹,后羽化成蝇。

我国普遍存在,流行于西北、东北、内蒙等地。干旱、炎热和管理不良及消瘦有利于本病流行。多发于5-9月。

肠胃蝇产卵于前肢球节及前肢上部、肩等处;鼻胃蝇产卵于下颌间隙;红尾胃蝇产卵于口唇周围和颊部;兽胃蝇产卵于地面草上。

成虫产卵时,骚扰马匹休息和采食。幼虫寄生初期,引起口、舌和咽部水肿、炎症甚至溃疡,表现咀嚼、吞咽困难、咳嗽、流涎。移行至胃及十二指肠,引起慢性或出血性胃肠炎,幼虫吸血及虫体毒素导致营养障碍,表现食欲减退、贫血、消瘦甚至衰竭等。幼虫叮咬部位呈火山口状。

秋冬定期驱虫,加强管理。可用药物有敌百虫、伊维菌素、敌敌畏、二硫化碳、甲苯等。

  马胃蝇昆虫属完全变态。每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以肠胃蝇为例,雌虫产卵于背部、胸、腹及腿部的被毛上,一生产卵700个左右。卵多粘在毛的上半部,每根毛上附着1个卵,约经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在外力的作用下(如摩擦、啃咬等)逸出,在皮肤上爬行,引起痒感,马啃咬时食入,第1期幼虫在口腔黏膜下或舌的表层组织内寄生3-4周,蜕化为第2期幼虫,移行入胃内,发育为第3期幼虫。至翌年春季幼虫发育成熟,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土中化蛹,蛹期为1-2 个月,后羽化为成蝇。成蝇活动季节多在5-9月份,以8-9月最盛。干燥、炎热的气候,管理不良和马匹消瘦等情况,则有利于本病的流行;多雨、阴天时不利于马胃蝇的发育。

  各种胃蝇产卵的部位不同。肠胃蝇产卵于前肢上部、肩等处;鼻胃蝇产卵于下颌间隙;红尾胃蝇产卵于口唇周围和颊部。

症状

早期幼虫在口腔、舌或咽部黏膜下移行时,可损伤黏膜,引起炎症、水肝和溃疡等症状。患马发生口炎、咽炎,出现吞咽困难、咳嗽等症状;有时饮水自鼻孔流出。幼虫寄生于胃和十二指肠后,引起慢性或出血性胃肠炎。幼虫吸血,加之虫体毒素作用,使马匹出现营养障碍为主的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消瘦、腹痛等,甚至逐渐衰竭死亡。

诊断

本病寄生时以消化障碍与消瘦为主的症状,很难与其它消化道疾病相区别。因此,在诊断本病时,除根据临床表现外,必须考虑流行病的情况,如当地是否有本虫的流行,马匹是否引自流行区,马的体表是否有蝇卵等。在感染早期可打开口腔,直接检查口腔及咽部是否有虫体寄生;春季观察马粪中有无幼虫,必要时还可进行诊断性驱虫。

  治疗

  (1)精制敌百虫(Trichlorfon),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30-50mg,配成10%-20%水溶液,用胃管投服,用药后4小时内禁饮。

  (2)伊维菌素(Ivermectin),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0.2mg;皮下注射,每1kg体重0.2mg。

  (3)敌敌畏(Dichlorvos),内服,一次量,每1kg体重40mg,对马胃蝇蛆有高效。

预防

流行地区每年秋冬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这样既可保证马匹安全过冬,又能消灭幼虫,可达到消灭病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