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采纳】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发病原因
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2 播期过晚
长江以南地区,若水稻播期推迟,则容易遇上平均气温20℃左右,多雾、天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3 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4 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要把握4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产量。
2 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 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
3 种子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可用10%浸种灵乳油5000~6000倍液浸种5d左右,10mL可浸种30~40kg,注意一浸到底,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或用25%咪鲜胺乳油1袋(10mL)对水40~50kg配成药液,浸种60kg,视温度浸5~7d,每天搅动1~2次,一浸到底。
4 加强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规律,加强肥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科学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水稻生长过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黄;使茎叶老健,增强抗病能力。
5 化学药剂防治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主要按3个步骤进行:第1步早期预防。7月1日开始,在水稻拔节期,注意观察天气情况,如果阴天或下雨天连续2d以上,应马上施药预防稻叶瘟。预防用药有三环唑、咪鲜胺或其复配剂,视天气情况连续预防2~3次,每5~7d喷施1次,可基本控制稻瘟病的发生,具体用量遵从植保人员的指导或按说明书严格使用。第2步及时用药。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控制病情,以防病菌扩散全田造成流行。选用的药剂有稻瘟灵、富士一号、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等,不可漏喷。第3步看田施药。如果叶瘟和穗瘟发生已经很严重,每穴有30%以上的有效穗受害时,可根据水稻所处生育期采取2种解决方法:一是稻穗未到完熟期,叶片有20%保持绿色,这时要继续施药以控制病害扩散,而且必须先用强氧化剂先灭菌,然后用富士一号等进行后期保护。二是稻穗已经达到完全成熟,粒皮黄色,稻粒干硬,这种情况就不必采取防治措施,因为即使不防治也不会进行再侵染和扩展。
在药剂防治过程中,喷撒农药时要求做到“五准”:一是病虫诊断要准。二是用药要准,对症下药。三是药液配兑要准,按说明书剂量要求配药。四是面积要准,以便准确用量。五是时间要准,把握病害发生的时期及时用药,喷药时间一般选择15:00以后喷药,早上叶片有露水不宜喷药,中午日照强,药液挥发快,不宜喷药。若喷药后8h内降雨,药液被冲洗,等雨后天晴还应补喷,或加入优质的增效剂,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 哪些人群不适合吃绿豆?为什么?
下一篇: 白山药炭疽病的化学防治措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