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长发育特点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一阶段为苗期,该期以营养生长为核心,地上部生长相对缓慢,根系生长迅速。
2.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 促进根系生长,保证全苗、匀苗,培育壮苗。茎扁圆短粗,叶绿根深,为生产打下基础。
3.生产管理技术
间苗及定苗:采用机械条播的地块,在出苗后及时间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至4-5片可见叶时定苗。如地下害虫严重地块适当晚定苗。最迟不超过6片叶。定苗时根据品种特性和要求留足适宜的苗数。去除弱苗、病苗、虫苗、畸形苗,留壮苗、匀苗、齐苗。如有缺苗可在同行或邻行就近留双株,严重缺苗地采取带坨移栽进行补苗。
追施苗肥:播种时没有施足底肥地块,苗期可追施苗肥。苗肥一般在定苗后开沟施用或5-7片叶期结合中耕深施,禁止地表撒施。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营养含量等情况而定。
水分管理:玉米苗期植株对水分要求不大,可忍受轻度干旱。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促使植株生长敦实、降低穗位,提高抗倒伏能力,利于蹲苗。此时,苗期除底商不足或天气严重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外,一般情况下不需灌溉。
中耕松土:人工锄地和机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防旱保墒及铲除杂草,一般进行1-3次。4-5片叶时进行中耕灭草作业。深松的地块,中耕深度以3.5-5厘米为宜,拔节前进行第二、三次中耕,深度以8-15厘米为宜。苗旁浅、行间深以防伤根。
有下列情况必须掰除分蘖:
①种植密度4000株/亩以下;
②地膜覆盖种植玉米,前期生长旺盛、分蘖多、与主茎穗争夺养分和水分并遮光。
玉米苗期根系发育比较快,茎叶生长比较缓慢。此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全、苗匀、苗壮、苗齐,为玉米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查田、补种、移栽 在适宜条件下,通常播种后经15天左右即可出苗。正常幼苗的构造包括完整的初生根系、中胚轴、芽鞘、初生叶。今年春季黑龙江部分地区低温多雨,导致土壤温度偏低、含水量偏大和个别地块由于播种期较早,出现种子霉烂(粉种)和不能正常萌发和缺苗断垄、苗情质量差等现象,为尽量减少因缺苗对玉米产量造成的影响,必须及时调查,在玉米三叶期以前,发现连续缺苗3株(穴)以上,应及时进行补苗,可采取带土移苗补栽的办法,以减少与相临株间苗势的差异。移栽要在阴雨天或晴天下午进行,栽后要及时浇水,缩短缓苗时间,确保成活。缺苗3株(穴)以下,在缺苗处一侧或两侧,留双株即可,毋庸补栽。一般不提倡补种。补种的效果不如补栽,补栽不如留双株。采取补种或坐水移栽的方式补救,以保证种植密度。
2、间苗、定苗 采用机械条播的地块,在出苗后3~4片叶时要及时间苗,以保证幼苗生长健壮,至4~5片可见叶时定苗。在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应适当延迟定苗时间,但最迟不宜超过6片叶。定苗时根据品种特性和要求留足适宜的苗数,同时要去弱留壮,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去混杂苗,留足颜色、长势一致的健壮苗。如有缺苗可在行内或邻行留双株,缺苗比较严重过整行断垄的地方仍需补苗。
3、追施苗肥 改变过去“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大力推广按叶龄指标分期施肥。播种时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苗期可追施苗肥。苗肥在定苗后(播后约25天)开沟施用或在6~7片叶时结合中耕深施,避免在没有任何有效降雨的情况下地表撒施。施肥量可根据土壤肥力、产量水平、肥料养分含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如果后期不再追肥,也可配比一定量的长效尿素或缓释尿素。中耕追肥作业机具要有良好的行间通过性能,无明显伤根、伤苗的问题,伤苗率小于3%,追肥深度5~10厘米,追肥部位应在作物株行两侧10~20厘米,肥带宽度大于3厘米,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盖严密。
4、水分管理 玉米苗期植株对水分需求量不大,可忍受轻度干旱胁迫。苗期适度干旱可促进根系发育、促使植株生长敦实、降低结穗部位、提高抗倒伏能力,利于蹲苗。因此,苗期除底墒不足或天气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外,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灌溉。
苗期干旱较重时,可采用在苗侧机械开沟注水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即在拖拉机后挂开沟器,其后安装苗侧开沟注水装置,实现苗期开沟、灌水、覆土作业一次完成。这种方法具有进度快、成本低、省水、省工、灌溉效率高的特点,亩用水量6吨,可有效缓解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5、中耕松土 人工铲地或机械中耕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积温,加速有机质分解,增加有效养分,防旱保墒及铲除杂草。一般进行1~3次,4~5叶进行中耕灭草作业,深度以3.5~5厘米为宜,拔节前进行第二、三次中耕,深度以8~15厘米为宜,苗旁宜浅,行间宜深。
上一篇: 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下一篇: 如何防止大豆产生秕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