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技术
繁殖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的兔场的繁殖率高,但成活率很低,而有的兔场繁殖率和成活率均较低。我们分析了以上两种情况的原因,第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小规模家庭兔场,受胎率和产仔数均很高,但问题在于繁殖胎数控制不利和每胎留仔兔数量过多,造成繁殖得越多,死亡得越多;第二种情况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兔场和新上养殖场,缺乏管理经验。尤其是夏季高温造成公兔睾丸受到损伤,导致秋季和初冬配种受胎率低。据此,我们针对本地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年产胎数控制6胎以内、胎留仔数控制(一般控制在7只以内,根据每只母兔的母性和泌乳能力确定育仔数)和夏季公兔饲养环境的温度控制,即“三控制”关键技术,取得较好效果。
疾病防治
疾病是一些兔场的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疾病的控制不利,主要精力放在治疗上,没有抓住预防这一关键环节。对此,我们制定了加强卫生管理、抓好疾病预防和控制主要疾病的“三步曲”综合防病方案:
加强卫生管理
主要是饲料卫生、饮水卫生、笼具卫生、环境卫生和人员卫生。
关于清粪问题:是否越勤越好?有的兔场7天清一次粪,结果不清粪不发病,一清粪,就闹病,原因在于拿着扫帚乱划拉,使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了整个兔舍。清粪不在于次数多少,更要讲究清粪的技巧,要杜绝污染。
关于消毒问题:是否越勤越好?有的兔场一天消毒1~2次,结果越消毒疾病越严重。为什么?每次消毒都对家兔是一种应激,一般化学药物的气味会对鼻腔粘膜造成刺激,导致鼻炎发生。消毒要消到点上:踏板、料槽、饮水器、产箱、垫草等,即家兔的生活小环境对其健康影响最大。
鼻炎发生与通风有直接关系,与湿度高度相关。高湿和通风不良是发生传染性鼻炎的两大诱因。
我国几个集约化兔场倒闭的主要原因是皮肤真菌病,关键是没有解决好湿度问题。
人员卫生消毒不要走形式。手、脚、头是重点,从紫外线灯前走一下不解决任何问题。
贯彻“以防为主”
笔者认为,兔场要重视防病,淡化治病,树立“防病不见病,见病不治病”的理念。在搞好饲养管理的前提下,主要抓好主动免疫和药物预防两个环节。简化免疫程序,一般兔场仅注射一种疫苗——兔瘟疫苗;规模兔场,注射2~3种疫苗,即另外注射巴氏-波氏二联苗(仅注射巴氏杆菌疫苗基本无效)、魏氏梭菌疫苗;对于没有疫苗控制的疾病,采取药物预防,首先推荐无公害的生物药物。尤其在预防腹泻病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控制主要疾病
将兔瘟、球虫病、腹泻病列为主要控制对象。这三种疾病得到控制,家兔50%以上的死亡率即可避免。
以上是怎样生产出好兔子的关键技术环节。但是真正产生好兔皮还需要两个环节:屠宰时间和兔皮保管。根据獭兔被毛生长规律,以5-6月龄屠宰最适宜,过早和过晚均影响皮张质量,此外要科学保管皮张。
上一篇: 职业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下一篇: 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