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治疗用天行健羊五号特灵。
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危害大,必须严格搞好综合防治措施。
要严格畜产品的进出口,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进偶蹄动物及产品;按照国家规定实施强制免疫,特别是种羊场、规模饲养场(户)必须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施免疫。
一旦发生疫情,要遵照“早、快、严、小”的原则,严格执行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接种、检疫等综合扑灭措施。“早”即早发现、早扑灭,防止疫情的扩散与蔓延;“快”即快诊断、快通报、快隔离、快封锁;“严”即严要求、严对待、严处置,疫区的所有病羊和同群羊都要全部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小”即适当划小疫区,便于做到严格封锁,在小范围内消灭口蹄疫,降低损失。疫区内最后1头病羊扑杀后,要经一个潜伏期的观察,再未发现新病羊时,经彻底消毒,报有关单位批准后,才能解除封锁。
口蹄疫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有30多种动物可以感染这种疾病,其中以偶蹄动物最敏感,偶蹄动物中尤以黄牛多见感染。羊发病较少。
病原叫口蹄疫病毒,它至少有7个不同的类型。并易发生变异。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病毒的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也无发生免疫现象。但它们所引起的症状都基本一样。
阳光直接照射下经过1小时可将病毒杀死。1-2%的氢氧化钠或30%的草木灰溶液,在很短时间内可以灭活病毒。
发生了口蹄疫的病畜是本病最主要传播者。发病初期,有大量的病毒从病畜的病变(如水疱和溃烂的皮垢)、乳汁、尿液、粪便甚至借助于呼出的气体排出体外,而对其它动物造成直接接触传染;病毒也可通过污染饲料、水源、场地、用具而使健康动物发生间接接触传染。
羊口蹄疫的潜伏期约一周左右。患病时出现高热、精神不振、食欲缺损,流口水等症状。约两三天后于口腔发生一种范围较广的炎症,表现是在硬腭和舍面上形成许多水疱,水疱内含透明或微黄色的液体,以后水疱溃破,发生组织糜烂和溃疡。在这个过程中,羊的采食、饮水相当困难,糜烂或溃疡的组织还可进一步发生继发感染,组织的坏死范围会增大。但病变一般可以愈合,通常经过二周恢复正常。
除口腔外,蹄较少出现病变。
羔羊患口蹄疫因心肌受损较多见,常可发生死亡。此外,有时且可出现出血性胃肠炎。
根据流行特点、病变的特征性变化和良性结果的综合分析,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应经过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
对患羊的口腔病变,可用0.1%高锰酸钾或3%双氧水溶液冲洗,然后涂以用碘7克,碘化钾5克,酒精100毫升和甘油10毫升混成的碘甘油制剂。此外在饲养管理上给予细心的照料。
流行地区应该封锁。直至最后一头病畜病愈两周时才能解除封锁。
对发病群中和受到本病威胁的健康羊可注射与流行类型相应的口蹄疫疫苗.
上一篇: 玻璃样变性共分为几类?
下一篇: 第三季度鸡场面临的问题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