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水稻

水稻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属自花授粉作物,种子内部基因型一致,一个品种就是一个纯系,可以连年留种,但一个优良品种经多年种植就会混杂、退化。退化的品种表现在整齐度、抗性、丰产性下降,品质变劣等。

一、混杂退化的现象。顾名思义,水稻品种的混杂退化包含着“混杂”和“退化”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

1.品种混杂。是指一个品种里掺杂了其他品种的种子,原来品种的种性被冲淡了,不能发挥增产作用,造成整齐度、熟期不一致,产量和品质降低,抗性下降。混杂造成的是群体上表现的变化,从混杂后的品种中选择出具有原来优良品种特征特性的单株进行扩大繁殖,还可以容易地重新获得原来优良品种的种子。

2.品种退化。是指品种原有的优良性状部分或全部消失,降低了它们原来在生产上应有的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其经济性状的衰退、劣变和抗逆力减弱,产量和质量明显降低。如果由于栽培条件和气候的影响,使品种的某些性状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如株型变矮小、叶片变黄等,但在第二年较好的条件下还能恢复它们原来的长相和高产优质性能的,不能称为品种退化。只有那些品种发生了有遗传特性的变异,并对人们的栽培是不利的,才叫品种退化。退化的品种发生的遗传学上的变化,是通过个体的渐变积累最终达到群体表现上的变化。

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连作不同品种。一块田在早晚稻种植不同品种,落田谷会在下一造发芽生长,形成杂株,混合收割后就会造成混杂,如此反复,品种就完全退化。

2.机械混杂。在浸种、催芽、播种、插秧、收获、脱粒、晒种、保管、运输等生产过程中,稍不小心,便容易造成品种的人为机械混杂。一经混杂,也能给自然杂交提供机会,出现更大的变异。

3.自然杂交(俗称串粉)。水稻虽属自花授粉作物,它的种性比较稳定,但也有0.2%-2%的天然异交率,在特殊条件下天然异交率还会更高。如果由于机械混杂或附近有其它水稻品种,开花期就会进行自然杂交,引起不同品种间的生物混杂,产生各种分离个体,造成优良品种的逐渐退化。

4.自然突变。自然界物种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水稻品种也是如此。如遇冷水、盐碱、缺肥、高温、干旱、雷电及某些农药、被污染的大气等外来因素的刺激,可引起水稻基因突变,改变了原来的种性。另外,很多品种都是适合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种性也会随着逐渐变异。优良品种是人工育成的,在自然界和栽培条件不良的情况下,它们的生活力远不如一些“退化”种(自然变异种)顽强有力,根据“进化论”,品种退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对自然环境,特别是不良环境的适应,从生物本身对自然界的关系来说,是“进化”,但从人们经济栽培的要求来说,却是属于“退化”。当然,有些变异对人们也是有利的,是育种选择的对象,但是机率很低。俗话说“稻种三年杂”,说明优良品种很容易混杂退化。要选育出一个优良品种很不容易,但丧失却很容易。如果只种不选,放任自流,少则一二年,最多三四年,一个优良品种就会显著退化减产,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其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