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玉米

玉米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      

玉米单产的提高,除品种的不断更新、化肥使用量的增加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栽培技术中相应地提高了种植密度。合理密植为什么能增产,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合理密植能充分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 玉米的产量通常用下式表示:   

子粒产量=公顷穗数X穗粒数X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大要素,增加其中任何一项,在其他两项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均会提高。但是,玉米生产要的是群体产量,而群体产量是由个体组成的,在单位面积上,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存在着矛盾。当种植较稀时,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但收获穗数减少,当穗粒数和粒重的增加不能弥补收获穗数减少而引起的减产时,公顷产量就要降低。但是种植密度过高,个体生长不良,不光穗小粒少粒小,而且空秆增多,由于穗数的增加所引起的增产作用小于由于粒少粒小造成的减产作用,同样产量降低。因此,在生产中必须合理密植。合理密度就是公顷穗数、穗粒数与粒重相互协调、组成最高产量时的密度。   

2.合理密植时叶面积指数发展比较合理 叶片是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的主要器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大小,发展分布是否合理,影响到群体光合作用的高低、有机物质生产积累的多少和产量的高低。叶面积的大小通常用叶面积指数来表示。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与土地面积之比(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土地面积)。玉米一生中叶面积指数的发展动态是:拔节前迅速增加,至散粉期达最大,稳定一定时间后下降,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及发展动态是否合理,主要决定于种植密度。当种植密度比较合理时,叶面积指数前期发展较快,散粉期可达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如平展型3.5~4,紧凑型4.5~6),达最大值后稳定时间长,下降速度慢,至成熟时仍保持较高叶面积指数。这种密度的群体光合作用强,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多,产量高。   

3.合理密植能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如吉林两年的密度试验:掖单13每公顷密度为4.8万株时,叶面积指数为3.64,光能利用率1.18%,子粒产量8896.5千克;密度为6.9万株时,叶面积指数5.14,光能利用率1.39%,产量最高,为11005.5千克;当密度增加至9万株时,因密度过大,叶面积指数达5.52,光能利用率下降至1.37%,产量也降低,为9727.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