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中针对珍珠分级划分有六项:1、颜色:珍珠的颜色多种多样,但是细分下来,大致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黑色系以及其他色系。前几种色系一般很好区分,如果见到紫色、蓝色、棕色、绿色等这些颜色大多属于其他色系中的。当然现在淡水珍珠养殖中出现很多彩色系的珍珠,同时伴有晕彩,这点需要根据具体的板色和晕彩描述为准。2、大小:大小是衡量珍珠
1小片制备在制片过程中,要防止阳光直射,动作要细致、轻快、熟练,避免因操作时间过长,而造成小片干燥死亡。整个小片制备过程包括开壳、剪除色线、剥分内外表皮(也叫“剥膜”)、剪取外表皮和整形、切片5个步骤,现分别将各步骤中容易疏忽的注意点列述。开壳时,千万不要碰伤外套膜的边缘膜,注意洗掉内脏团和外套膜等处的污物;剪除色线时,不能残留,否则
蚌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饵料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是蚌的主要饵料,其中浮游植物主要包括藻类、细菌等。蚌喜食的浮游植物主要有隐藻、甲藻、金藻、鱼鳞藻、黄藻、绿藻等。浮游动物则包括原生动物、轮虫和细小的浮游幼虫等。蚌喜食的浮游动物有:小型的变形虫、砂壳虫、表壳虫、舟形虫、弯颈虫、多核虫、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
人工养殖珍珠贝,一年到2年半可以采收珍珠。人工养殖珍珠贝,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1.浅水层挂蚌。秋季水温有所下降,一般不会现出现30℃以上的高温,蚌的生理活动仍然旺盛,是良好的生长季节,这时宜将蚌调至水浅表层。2.重视水质管理。通过适时施肥和换水,经常保持水质肥、活、嫩、爽。使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PH值7~8,溶氧3~5毫克/升。3.做好蚌的肥育。由于水温下降,水中浮游生物量减少,而蚌在高温季节消耗了大量的糖和脂肪,需要重
一般来说,凡能养鱼的水域,基本上可以养殖蚌,水深以1.5~4米为好;pH值以7~7.8最为适宜,保持一定的水流,钙要求在15毫克/升以上,此外,还有一定的镁、硅、锰、铁、铜、锌、铝等元素,水体中含有较丰富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水色一般以黄绿色为最适宜,最低温度8℃,最髙温度35℃。另外,养殖水域应该无有机物、无机物污染,同时无重金属、非金属及城郊的富
育珠蚌养殖2--3年即可采收。采珠可在水温低于20℃时进行,因这时珠质细腻光泽好。采珠时,用刀切割前后闭壳肌,用手指提出外套膜上的珍珠,放于清水轻轻洗净,再用绒布吸干水分,用白绸布打光,即可分级出售,蚌肉既可鲜食,亦可晒制成干贝肉。蚌壳的外中层可作为畜禽用的贝壳粉,内层可作为珍珠粉,珍珠粉是化妆用品、药品和食品的重要原料。
受精卵在外鳃腔内发育孵化。经过卵裂、囊胚期、原肠胚(闭壳肌、心脏、原始壳、原始肠、钩齿、刚毛、足丝)后,形成钩介幼虫,钩介幼毕有两瓣贝壳,膜上还有一丛℃的感觉刚毛。贝壳具有闭壳肌/而且有较长的鞭状足丝位于身体的中央。钩介幼虫在母体内生存一定时期后即离开母体,遇鱼即以足丝及壳钩附着鱼鳃和鳍上,暂时营寄生生活。在寄生阶段,鱼体分泌黏液形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创建环
在三角帆蚌生产中,如果对水质管理不善,三角帆蚌易患烂鳃病、烂足病、水肿病、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蚌表现为体内出现大量粘液,出水管喷水无力,直至斧足外突出、肿大、腹水等症状。治疗方法有:(1)水质消毒,即用1ppm漂白粉溶液或用03~05ppm优氯净溶液全池泼洒。(2)浸洗法,即用5ppm呋喃唑酮溶液浸洗病蚌30分钟。(3)挂袋法,即每10只蚌挂5克蚌毒灵
河蚌外形壳;分左右两瓣,大小和形状一样,近椭圆形。钝圆的一端是前端,后端稍尖,背缘互相铰合,腹缘分离。壳背方隆起部分为壳顶,略偏向前端,壳表面以壳顶为中心而与壳的腹缘相平行的弧线称为生长线。两壳在背部相连的地方有富有弹性的韧带。在身体的前、后端各有一大束肌肉,分别为前闭壳肌和后闭壳肌。由于它们的收缩,贝壳能紧密关闭。紧接前闭壳肌内侧
河蟹属变温动物,6月~9月水温适宜,是其生长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病害频发时期,抓好生长季节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河蟹产量、规格、品质和效益的重要手段。现将夏秋季节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一、重视蟹池的底质改良。河蟹在天然水域中喜欢栖居泥岸洞穴和隐匿在石砾、水草丛中。人工养殖时,要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质环境条件,保持底质清洁,
蚌是底栖动物,栖息的环境都在泥质底的湖河、渠池中,行埋栖生活。蚌是兼性营养,主要是通过滤食进行摄食,以水中的细菌、浮游植物、原生动物、轮虫、小型棱角类、小型桡足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蚌依靠斧足进行活动,运动相当迟缓。
有水肿病、烂足病、烂鳃病和烂膜病。病因由黏细菌引起。症状蚌鳃炎性水肿,细胞增生,溃烂,分泌增多,往往附有污泥;或红足,软体部的上皮组织黏液分泌增多,内脏团萎缩,闭壳肌松弛无力。治疗鳃水肿者,用25万单位盐酸四环素,加生理盐水5毫升溶解,再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毫升混合,第一天在斧足部注射1.5毫升,以后每天注射1毫升,连续8天,即可治愈。烂
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指繁殖池的建造、亲蚌的培育、黄颡鱼的培养三个方面。1、繁殖池准备:首先考虑的是繁殖池选择在什么样的地方,繁殖池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无污染的水质环境下。繁殖池依托暂水池,暂水池的大小应该为繁殖池的五倍以上,水深保持1米以上。暂水池以自然型最优,建设型提水池次之,繁殖池设在暂水池的下方,繁殖池一般以土
因为小龙虾(克氏螯虾)养殖刚刚起步,研究克氏螯虾病害的时间较短,目前对许多问题尚未完全懂得,特别是病毒性疾病,至今仍不能有效治疗。对待虾病应立足于“无病先防、有病早治、以防为主、防治联结”的十六字方针。下面介绍一些克氏螯虾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1。烂鳃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防治方法:(1)经常消除虾池中的残饵、
贝类养殖中的主要敌害有鱼类、螺类、寻氏短齿蛤、章鱼、海星、海燕、蟹类、海产涡虫及附着生物防治方法有:(1)敌害鱼类的防治:首先应在养殖区周围栏网片、苇泊等防止害鱼的进入,一旦有害鱼进入,可用鱼藤精或茶饼清除。一般鱼类用1%的鱼藤精乳汁即可杀除。茶饼每亩滩面用量4~7.5公斤。茶饼对缢坚有杀伤作用,故切勿在坚田使用。(2)敌害螺类的防治:肉
育珠蚌的养殖1、目前育珠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2、育珠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水质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子及蚌体大小适量增减。3、育珠蚌养殖已成为本地外荡渔业
包括口、食道、胃、肝脏和肠等部分
嗜水气单孢菌病流行季节为4月~10月,发病高峰在5月~7月。症状为发病初期,病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排出体外,蚌壳后缘出水管喷水无力,排粪减少,两壳微开,病重时,病蚌体重下降,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胃中无食,晶杆缩小或消失,用手触及病蚌的腹缘,有轻微闭壳反应,不久死亡。采用1‰氯霉素注射(每只1毫升,1次或3次),再辅以1毫克/公斤漂白粉全池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