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贫主要发生于马、驴、骡、其它家畜禽及野生动物均无自然感染的报告,但有人工感染的记载。?xml:namespace>本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蚊等)对健康马多次叮咬而传染。污染的针头、用具、器械等,通过注射、采血、手术、梳刷及投药等均可引起本病传播。此外,经消化道、呼吸道、交配、胎盘也可发生感染。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在发热期内,
1、将患肢蹄铁去掉,先用3一5%来苏儿液或5%高锰酸钾液冲洗,并将蹄叉腐烂部位用手术刀、刮匙等彻底清除至健康出血,再用来苏儿或高锰酸钾液反复冲洗干净,用脱脂棉擦干,将青霉素粉均匀撒于创面,装上铁板蹄铁,并在蹄尾空隙处填塞带有松溜油的脱脂棉即可。2、仅蹄叉表层腐烂时,彻底削除全部分解腐烂的角质,直到健康部位,只涂布浓碘酊,控制其继续发展,不用其他药物即
自然感染是通过病畜溃疡脓性分泌物直接或间接通过受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侵入而发病。包皮及阴囊有病变的种公马与母马交配也可直接感染。病变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厩舍、厩具、马具、刷具、垫草、土壤、厩肥、管理人员用的鞋、靴、工作服、医疗器械、保定架、绳、绷带材料等都是间接传染本病的媒介物。当皮肤、粘膜有损伤时亦可借污染的媒介物而感染。蚊、蝇
马败血症的治疗方法:彻底处理局部感染病灶,全身足量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提高机体抵抗力,恢复受害组织器官的功能。1、彻底处理局部病灶。对感染病灶,应尽早实施清创术,扩开创口,除去异物及坏死组织,切开脓肿和蜂窝织炎,通畅引流。2、早期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青霉素100万-200万单位,链霉素2-4g,1次肌肉注射,6小时1次;或四环素5mg/kg体重/日,分1-2
是由于马匹在奔跑时体温上升,使得少量红色血浆从毛孔中渗出造成的。因为马在高速奔跑时体内血液温度可以达到45℃到46℃,但它头部温度却恒定在与平时一样40℃左右。阿哈马的毛细而密,这表明它的毛细血管非常发达,在高速奔跑之后,随着血液增加5℃左右,少量红色血浆从细小的毛孔中渗出是极有可能的。
马巴贝斯虫病的传播媒介是硬蜱。
1基本情况某鸡场饲养的一批1500只肉鸡,发现少量鸡只精神倦怠、羽毛松乱、消瘦、鸡冠和腿部皮肤苍白、排肉样粪便和血便,饮水量显著增加等现象,于2003年9月10日开始,用马杜霉素作预防及治疗。给药方法是,把1%马杜霉素预混剂混入饲料中,供鸡只自由采食。12日病鸡临床症状消失,但次日又有新病例出现,表现为发病急、有神经症状、有的突然伏地而死,共死亡3
建议畜主使厩舍通风,垫多量柔软稻草。第二,采用静脉注射5%维生素B140mL,5%VC100mL,连用4天
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
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可见引起系统性感染。
怀孕期间饲料饲喂不足,饲料缺乏蛋白质和矿物质;老龄,长期卧地、运动不足,便秘或拉稀,以及难产过度努现等,皆可致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精品化,而且要绿色,马肉及下水等制品是非常受人们喜爱的。高蛋白,低脂肪,味道鲜美,可烹调出多样菜肴。中国自古就有天上龙肉地下马肉之说,可见人们早已对马产品有了认可,在一些大中小城市到处可以见到马肉餐馆,但却没摆上百姓家的餐桌。原因:一是资源太少;二是规模化养殖的很少;三是尚未
答:伊犁马特点:1、伊犁马平均体高144~148厘米,体重400~450千克。它体格高大,结构匀称,头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头颈高昂,四肢强健。当它颈项高举时,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泽漂亮,外貌更为俊美秀丽。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四肢和额部常有被称作“白章”的白色斑块。2、伊犁马具有良好的兼用体型,体格高大,结构匀称紧凑。头秀美、高昂干燥,面
马的子宫整体呈Y型,子宫角呈弓形,子宫体与子宫角等长,子宫颈阴道部明显。
症状:一般在采食后30-60分钟出现中毒症状。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口吐白沫,头低耳耷、行走摇晃,蹒跚如醉,有时倒地不起,呈昏睡状态。有的呈阵发性狂暴,起卧不安,回头观腹,后肢踢腹,可视粘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促迫。重症病马,除上述症状外,可出现腹胀和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马属动物在采食30~60min后出现
平均寿命30~35岁,最长可达60余岁。
马的子宫呈“Y”形,借子宫副韧带附着于腰下,子宫体呈管状。
马伊氏锥虫病的病原体特征:伊氏锥虫为单形型锥虫,长18一34微米,宽1一2微米,平均为24微米x2微米,前端比后端尖。波动膜发达,宽而多皱曲,游离鞭毛长达6微米。细胞核(主核)位于虫体中央,呈椭圆形,动基体距虫体后端约1.5微米,呈圆形或短杆形。胞浆内含有少量的空泡,核的染色质颗粒多在核的前部。在压滴血液标本中,原地运动时相当活泼
马传染性支气管炎(Equinecontagiousbronehitis)又名马传染性咳嗽,是由病毒引起马的一种以咳嗽为特征的传染性很强、传播迅速的传染病。
马结膜炎传染性结膜炎,又称红眼病,病因是细菌、病毒或异物感染,一些苍蝇可传播致病菌。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发病率高、有明显季节性(7-9月炎热夏季多发)、传染快、与马匹年龄和体质有关,小马和老马多发。临床症状是患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充血,眼睑闭合,结膜轻度肿胀,眼角流出多量黏液性分泌物。据统计,多数病例为一侧眼发病,占总发病率的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