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北和华北发生较普遍,大豆生育期气候凉爽的地区发病较重。但多数为害性不大,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叶片凋枯、种粒霉烂,减产达30%~50%。幼苗、成株叶片、荚及豆粒均可被害。带菌种子长出的幼苗,可系统发病。由霜霉菌侵染大豆地上部引起的真菌病害。
带菌种子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因之种子带菌率高,又遇适宜于发病的条件,发病则重而早;种子不带菌或带菌率低的,可不发病或发病轻。高抗品种可以不带菌,而感病品种种子带菌率可达40%以上。感病品种叶部病斑大、发展迅速、危害性大;抗病品种病斑小、发展慢、危害轻。所以,品种不抗病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播种后低温有利于卵孢子萌发侵入种子,15℃时幼苗发病率为16%;20℃时为1%;25℃时不发病。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0~15℃,l0℃以下或30℃以上均不能产生孢子囊。发病适温为20~22℃。湿度也是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被害叶面上呈湿润状态时才能形成孢子囊,10小时的露水最有利于抱子囊的大量形成。因此,多雨、湿度大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在黑龙江省一般在7月初发病,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进入发病高峰。大豆播种出苗季节气温低,如遇湿度适宜,种子带菌率高,容易发生此病。大豆展叶5~6天最易感病,展叶8天以上的叶片则抗病,病菌不易侵染,或产生病斑而不形成孢子囊。
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上一篇: 什么是蔬菜的壮苗?有哪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