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生始花后35天左右用多效唑缩节胺等植物生长抑制剂均匀喷雾,具体用量看产品使用说明。
夏季温度高,花生生长迅速,基部节间较长,极易徒长倒伏,在花生主茎高达到35厘米时,应及时进行化控,防止旺长倒伏。
合理运用化学调控技术是花生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生产上常用的化学调控技术有:
1、比久:
比久能控制茎叶生长,宜在下针期使用,使植株矮化,叶片加厚,提高光合能力,一般增产15%左右。一般亩用药量30-50克兑水30-50公斤,在花生盛花期喷第一次,间隔1周喷第二次。
2、多效唑
多效唑与比久功能相似,抑制效力较强,适宜在盛花期施用,在盛花中、后期喷施一般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克兑水30-40公斤。多效唑对花生抑制力强,浓度宜小不宜大,浓度过大抑制过重,荚果变小,导致减产。两次施用时间应间隔10天左右,生长过弱田块不宜使用多效唑。
化控技术是花生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合理使用化学调控技术能使花生按照生长发育规律的要求协调生长,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密度较大的高产田,尤其遇到阴雨季节,花生植株容易旺长倒伏,应及时配施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茎、叶生长,控制旺长,防止倒伏。在盛花后期至结荚前期的生长最旺盛时期,当主茎高达到35厘米,日增量超过1.5厘米,可用花生超生宝每亩20克,或烯效唑每亩40-50克(有效成分2.0-2.5克)或壮饱安每亩20-25克,加水35-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如第一次控制后15天左右株高达到45厘米可再喷1次,收获期株高控制在50厘米以内。喷施时要均匀喷雾,避免重喷、漏喷和喷后遇雨。高产田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化控,并注意适当减少每次化控药剂的用量。
1、化控剂的选用。
生产中,比较常用的化控剂为多效唑。一是多效唑用量过大,会严重影响花生荚果发育,使果型变小,果壳增厚,若做种用,出苗延缓,生长势弱;二是施用过早,会加重花生叶部病害发生,使叶片提前枯死、脱落,引起植株早衰;三是多效唑在土壤中残效期较长,对后茬作物的生长会表现出抑制作用,不宜连茬使用。因此建议尽量不要选用,花生繁种田禁止使用。可选用如花生粒粒宝、花生矮千金等,这些化控剂含有少量多效唑成分,经过复配加上增效剂,使用安全、不残留,控旺效果好,应大力推广。
2、化控剂的使用时间。
今年花生前期干旱,蹲苗较理想,预计到7月中旬后由于雨量增加,花生生长速度加快,容易徒长,因此控旺要及时。当田间开始封垄时第一次使用,时间大约在7月22-25日。然后根据生长和气候情况,株高在45-50厘米时,第二次施用,时间大约在8月10-20日,花生收获时株高不超过60厘米为好。
3、化控剂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时,掌握如下原则:⑴、多次少量法。就是说花生控旺要分2-3次进行,避免一次用量过大,控旺过早,影响花生正常生长。每亩用药总量不超过40克(每次用药20克左右),每次喷药不超过2喷雾器。 ⑵、喷药在午后进行,6小时内如果遇雨应重喷。 ⑶、喷药时加入少量中性洗衣粉,可增加药液展着和叶片吸收能力。 ⑷、喷药时要喷花生顶部生长点,一喷而过,不能重喷。
4、几点注意事项。
一是化控后的花生应密切关注田间生长情况,加强管理,防止叶斑病病和叶片早衰现象的发生。二是及时收获,避免收获过晚,烂果加重,影响产量。
化控技术是花生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合理使用化学调控技术能使花生按照生长发育规律的要求协调生长,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具体调控措施如下:
1、密度较大的高产田,尤其遇到阴雨季节,花生植株容易旺长倒伏,应及时配施植物生长延缓剂抑制茎、叶生长,控制旺长,防止倒伏。
2、在盛花后期至结荚前期的生长最旺盛时期,当主茎高达到35厘米,日增量超过1.5厘米时,可用花生超生宝每亩20克,或烯效唑每亩40-50克(有效成分2.0-2.5克)或壮饱安每亩20-25克,加水35-4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如第一次控制后15天左右株高达到45厘米可再喷1次,收获期株高控制在50厘米以内。喷施延缓剂要均匀喷雾,避免重喷、漏喷和喷后遇雨。
3、高产田可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化控,并注意适当减少每次化控药剂的用量。
上一篇: 生姜枯萎病如何防治?
下一篇: 西瓜白粉病的发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