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措施有哪些? 小麦

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措施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要有效防治赤霉病,就要了解该病的来龙去脉。首先,小麦赤霉病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灌浆期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展到整穗。真正能够引起病害的是一种叫做子囊孢子的传播体,它们是从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残体上产生的,包括病麦穗、稻桩和玉米秸秆。其次,它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种病害。只有在小麦扬花灌浆期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有大量病菌(子囊孢子)时,病害才可能大发生。由于年年都会存在大量的病菌,小麦抽穗至灌浆期的天气,特别是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就决定了赤霉病发生的轻重。
防治赤霉病,一要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玉米、小麦秸秆,特别是小麦—玉米轮作田,一定要及早翻耕灭茬。二要加强预测,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喷药保护。过去多用25%多菌灵(苯并咪唑44号)可施性粉剂每亩150克—200克,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水分散粒70克—100克/亩。由于连续使用,部分地区的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最近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提出,可以使用戊唑醇和咪鲜胺与多菌灵混配或轮换使用。具体计量为:50%咪鲜胺锰盐、50%咪鲜胺锰络合物(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一般掌握在小麦抽穗率到10%时喷药,如预报有雨,可抢在雨前打药。由于南方小麦抽穗扬花期经常下雨,要在晴天防治。根据当地小麦抽穗整齐程度和天气状况,有些地方要间隔7天,连续防治两次。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会爆发流行。防治办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播种前用种衣剂+新高脂膜800倍液拌种处理(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可以避免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秋季深耕灭茬,并喷洒杀菌药剂+新高脂膜800倍液处理土壤,不仅减少菌源,还能减少越冬虫源。灌足底墒,施足底肥,特别是氮、磷、钾肥合理匹配,增施有机肥,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并适当提早播期,使小麦在病害大流行前抽穗扬花以减轻病害发生。 3、保穗壮穗:根据小麦生长态势和病害发病特点,要适时喷施保护药剂预防。要在孕穗期喷施壮穗灵,强化整个穗期的生长生理机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强抗病能力。当小麦齐穗至盛花期,抢晴喷药1-2次。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新高脂膜8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0公斤喷雾,可有效灭治赤霉病。 4、适时抢收。小麦成熟,及时抢收、抢脱粒、抢晒、抢归仓,避免小麦后期遇雨,病害在麦堆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