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园艺 > 果树园艺 > > 枣缩果病怎么防治?

枣缩果病怎么防治?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枣缩果病怎么防治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枣树管理,减少缩果病发生。增施农家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秋季(8月20日以后)株施25%有机无机复混肥40 kg加生物菌肥1kg+硼肥15g或硼砂5g,夏季追施1/3二铵磷肥+2/3尿素混合肥,株施1~2kg。6~8月份高温、干旱时,依天气降雨情况决定浇水次数,满足枣果生育对水、肥的要求。合理修剪,利于枣树通风透光。

  3. 药剂防治。

  ①枣树开花30%左右,用300倍硼砂+10~20mg/kg赤霉素+0.9%阿维菌素5000倍液喷雾。隔7 天喷1次,连喷2次。

  ②幼果膨大期(7月中旬至8月下旬),用10%苯醚甲环唑 (世高)1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硼钙宝1000倍液+0.9%阿维菌素5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功夫)2500倍液,隔10 天喷1次,兼治炭疽病、黑斑病及虫害。

枣缩果病是枣树的一种新病害,常与炭疽病混合发生,该病大发生时,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近几所在我市枣区曾造成巨大的损失。

该病主要为害枣果,引起烂枣和落枣。在枣果着色期发病,我市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期。受害枣果先在果肩及胴部出现淡黄色晕圈,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水渍状内色病斑,中间呈圆形褐点,病区果肉松软萎缩,病果易早期脱落。病果个小,皱,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味苦失去食用价值。该病 的发生与气温、降雨、枣果发育期等因素有关,枣果进入着色期,旬气温在23oC―26oC时,遇阴雨或多雾天气,该病易暴发成灾。

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物,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观点认为是由细菌中的噬枣欧文氏菌引起,另一种说法是由真菌中聚生小穴壳菌所致,也有的认为是两种病菌共同为害。

防治枣缩果病应加强综合防治,主要技术是:

1、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合理间作,忌间作高秆作物,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适量坐果,以增强树势,提高枣树自身的抗病力。

2、清洁果园,铲除菌源。秋冬季节彻底清除枣园病果烂果,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枣树萌芽前全园喷布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

3、合理喷药。根据气温和降雨情况,7月下旬至8月上旬喷第一次药,间隔10天左右再喷2至3次药,枣果采收前10至15天是防治关键期。目前比较有效的药剂有:细菌性缩果病可用农用链霉素70至140单位/ml,土霉素140至210单位/ml,卡那霉素140单位/ml;对真菌性缩果病,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据试验,在发病高峰前喷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600倍,防效明显。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雾点要细,使果面全部着药,遇雨及时补喷。

枣缩果病发病时先在果实的肩部或腰部产生淡黄色晕圈(环),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凹陷病斑,果皮成浸润水渍状,有疏散针刺状圆形褐色小点,果肉成土黄色松软海绵状坏死,果实皱缩,味苦,不堪食用。枣缩果病对枣的质量会造成致命打击。那么如何防治枣缩果病呢?
  发病规律 研究初步认定,枣缩果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落地病果上越冬。一般在果实着色成熟期传播侵染为害枣果,病菌借风雨从果实伤口侵入或直接穿透果皮侵入。7-9月果实着色、日平均气温23-26℃为发病高峰,如出现连绵阴雨或昼晴夜雨、多雾天气,容易暴发成灾。风雨使叶果摩擦创伤,蚧、螨、叶蝉、椿象、桃小食心虫吸食为害,容易感病:通常栽植过密、氮肥过多、树势徒长、间作不合理、修剪不当等,造成树冠荫蔽,光照通风不良等,增加害虫传病,发病率较高。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在枣果充分膨大、开始着色成熟前15~20天,发病始期喷药是关键。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喷2-3次。主要药剂有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土霉素140~210单位/毫升、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2)清园灭菌。每年采果后,彻底清除枣园中的落地病虫果、烂果,集中烧毁,消灭越冬病菌基数,减少下年发病率。

(3)防治害虫。加强蚧、螨等害虫的防治,防止大风损伤,减少枣果产生伤口,降低病菌感染率。

(4)加强田间管理。不在枣园间作高秆作物和与枣树有相同病虫害的作物;合理修剪,改善光照条件;加强抽沟排水,降低土壤、空气湿度;重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增施磷、钾、钙、硼肥,适当控制氮肥,做到配方施肥,合理供给养抖,促进水、肥协调,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