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防治蚜虫,原因蚜虫是引发病毒病的主要因素。
预防苗期感病是防治的关键,在油菜3―9叶期结合防治蚜虫,用24%混脂酸铜(毒消)800倍或7.5%菌毒吗啉(克毒灵)500倍液,上述农药任选一种交换使用防治2次,可有效控制油菜病毒病为害。
菌核病、霜霉病和病毒病是油菜生产上的三大病害,注意及时防治。
菌核病油菜全株均可发病,以主茎发病损失最大。通常于早春下部叶片首先发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或灰白色,典型病斑可见同心轮纹,病斑背面铁青色,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絮状物。茎秆和分枝病斑为梭形或长条形淡褐色水渍状,后渐为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软腐,表面生白絮状霉层,内部空心,后期可见鼠粪状菌核,干燥后表皮破裂,纤维破裂如麻绳状。花瓣感病,可见油渍状褐色小点,发病角果与茎、枝病斑相似,病部灰白,表皮粗糙,有的病角果外被白色菌丝,形成小菌核。一般油菜盛花期为发病始盛期,终花前后为叶片发病高峰期和茎秆发病期,终花后茎秆发病率迅速上升。油菜始花期至成熟期多阴雨是病害重发的最重要因素。偏施氮肥、排水不良、冻害重、连作地发病重。应在主茎开花株率80%、一次枝梗开花株率50%时主动用药防治,花期多阴雨应在首次施药后7天趁雨隙再次施药。施用药有菌核净、腐霉利、丙环唑、咪酰胺、乙霉威、多菌灵等,用足水量,花期亩用水量不少于60公斤,尽量向茎秆中下部喷匀喷透。
霜霉病油菜苗期至开花结角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茎、花和角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病斑,后扩大成黄褐色不规则大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出现白色霜状霉层。薹枝、分枝发病部位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黄褐色至黑褐色,上生霜状霉层。薹茎、花器受害后有时肿大畸形,弯曲成龙头状,花变绿呈叶状,不久凋谢,也会出现霉层,花器干枯不实。该病是低温高湿型病害,4-5月温度回升至10-20度,遇多雨天气易流行。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连作地发病重。早春始病期和油菜抽薹期至初花期,病株率达10%时用药。适用药有代森锰锌、烯羡·锰锌、霜霉威盐酸盐、甲霜·锰锌、噁霉·锰锌、嘧菌酯、嘧菌酯等。
病毒病主要有蚜虫传播多种病毒引起。病株一般矮化、畸形,薹茎缩短,花果丛生,角果短小扭曲,上有小黑斑,有时似鸡爪状。甘蓝型油菜苗期叶片症状有黄斑、枯斑和花叶3种,成株期茎秆上有条斑、轮纹斑和点状枯斑3种。白菜型和荠菜型苗期症状为花叶和叶片皱缩,后期植株矮化,茎和果轴短缩,角果畸形。油菜苗期有翅蚜数量大,月平均气温15-20℃,湿度低,发病重;感病越早发病越重;蔬菜田附近的油菜田或前茬为蔬菜的田块发病重。防病重点是苗期防治蚜虫。一是苗床期利用银灰塑料薄膜避蚜,或秋季放黄板诱杀。二是药剂拌种。用种子量2%-3%的辛硫磷与适量水混匀拌种,堆闷8-12小时,晾干后播种。三是适时防治蚜虫。苗期或薹期百株蚜量分别达到1000头或2000头,或有蚜株率达10%时,用吡虫啉、啶虫脒、菊酯类等药喷雾防治。
一、油菜霜霉病 :油菜从苗期至开花结角期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油菜的叶、茎、花和角果。其症状是在被害叶片正面初生淡黄色不明显的病斑,病斑成多角形,叶背病斑上长出白色的霜状霉层。
防治措施: 1、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2~3 年,避免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进行喷药防治。一般在3月上旬油菜抽薹初花期病株率达10% 时开始喷药。一般间隔 6~8d,连续用药 2~3 次,可选择 75% 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g,或 64% 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均匀喷雾。
二、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 此病在油菜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以开花后为害最为严重。苗期发病,茎基和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成株期发病,多自基部衰老的叶片开始,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以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大斑。病菌侵害茎部,初呈水渍状浅褐色病斑,至病害晚期,茎髓被蛀空,皮层纵裂,极易折断,茎内形成许多黑色鼠粪状菌核。茎病严重的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轮作换茬。 2、防治药剂可用 50% 速克灵50g 或 40% 菌核净 50g 或80% 甲基托布津50g 对水50kg 均匀喷雾,根据病情喷药1~3 次,每次间隔时间为 7~10天。
上一篇: 鉴别打水肉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