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设备与饲料 12马力柴油机和8千瓦水泵各1台,饲料种类有水草、小麦、玉米、南瓜、土豆、豆饼、小杂鱼、畜禽下杂和全价配合饲料等。
二、防逃措施 在池塘四周隔段均匀打桩,上端拉上铁丝,用双层加厚聚乙烯膜绷紧固定于桩上,下端埋入土中 10cm 夯实。防逃膜高 50cm ,膜的倒檐下返 20cm ,整个防逃墙向池塘内侧稍倾斜,以防河蟹逃逸。
三、池塘清整 冬季池闲时,挖除过厚的淤泥,加固塘埂,并耕翻1次池底,经冰冻和初春的日晒,促进有机质分解。在放苗前约30天,施生石灰 200公斤 /亩全池泼洒,放养前10~15天带水再泼洒漂白粉 2g /m3,彻底杀灭野杂鱼和致病菌。
四、种草投螺 3月初在养蟹池内周边种植芦苇、伊乐藻,菹草、聚草、黄丝草则从别处连根挖取移栽,轮叶黑藻截成小段插入池底,让其在春季自行繁殖生长。在河蟹各个生长阶段,调配水草种类的茬口,组成挺水、沉水相结合的多样化水草群落,此消彼长,互为补充,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始塘内保持20~30cm水深,视水草生长情况逐步加水至 50cm ,泼施腐熟的有机肥 150kg /亩或复合肥 10kg /亩作基肥,以利水草生长确保水草覆盖率达60%以上。考虑前期很难有大面积水草长出,应在池中放置一些瓦片等人工隐蔽物。清明前后投放鲜活螺蛳50~100kg/亩,使其自然繁殖,确保河蟹生长有适口的鲜活动物饵料,净化水质,增强河蟹抗病能力,提高河蟹规格质量。
五、选购优质蟹种、合理放养 蟹种是由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天然或人繁苗专池培育而成,规格160~200只/kg,体质健壮,附肢完整,爬行活跃,体表无附着物。3月下旬投放,平均600只/亩,同时放养规格为1300只/kg的青虾1.5~2kg/亩,鲢鳙鱼20尾/亩,以充分利用池塘
水体和饵料生物,改善水质,增加产量。为保证养殖成活率,外地选购的蟹种用水浸泡2~3分钟,洗去泡沫后提出片刻,再浸泡2~3分钟提出,重复3次后用浓度4%食盐水消毒4分钟或 15g /m3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10~20分钟后方可放养。
六、科学投喂 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河蟹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和季节水温的不同,按照“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的原则投喂,并做到“四定”、“四看”。3~5月份水温低,河蟹摄食少,应以小杂鱼等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生鲜饲料煮熟后拌少量小麦粉,制成团块状投喂,以促进河蟹蜕壳生长。投喂量控制在3%~8%,日投喂2次。上午占全天投喂量的30%,地点为固定的深水区;下午投喂70%,地点在固定的浅滩区。6月份投喂量逐渐增加到蟹体重的8%~15%。进入7月高温季节,为确保河蟹有充足丰富的饵料和清新的水域环境,应适当加大小麦、玉米、豆饼、土豆、水草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减少动物性饲料,以免败坏水质引起蟹病。9月中旬以后为河蟹育肥阶段,要以动物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适量搭配新鲜水草和南瓜等,提高河蟹规格和产量。投喂时应注意观察,以2~3h吃完为好。
七、水质调控 池水要做到“清、新、嫩、爽”,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为好,透明度控制在30~40cm,pH值在7.5~8.5,溶解氧5.0mg/L以上。4~6月份池塘每月施1次磷酸二氢钙7.5~15kg/hm2,促进水草生长。6~9月份每隔半月交叉使用生石灰150~225kg/hm2和光合细菌 10g /m3全池泼洒1次,以控制藻相,抑制致病菌,调节酸碱平衡,增加钙质。蓝绿藻大量繁殖时,可在下风处泼洒 1.0g /m3的硫酸铜控制水位调控按照“前浅、中深、后稳”的原则。放养初期水深为 50cm ,以后每隔10天加水 10cm 。6月初水位控制在 1.2m ,以后每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 20cm ,同时排出部分底层水。7月份开始进入高温季节,每5天加水1次,排出部分底层水,水位控制在 1.5m 。9月份以后每10天加水1次,池水稳定在 1.2m 。
八、病害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采取彻底清塘,蟹体消毒,科学投喂,调控水质等措施,定期投喂药饵,可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现河蟹感染纤毛虫病。用 0.7g /m3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间隔3天泼洒2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九、商品蟹的捕捞与暂养 从10月初开始到11月底结束,河蟹采用塘边徒手捕捉,青虾用抄网抄捕,最后再干塘起捕。要根据气温条件和市场行情灵活掌握,做到养好蟹、卖好蟹,实现产品增值。早期起捕的成蟹性腺尚未完全成熟,肥满度差,应称重过数,按规格雌雄分开暂养,提高价格和品级。
上一篇: 塑膜日光温室大棚微喷灌系统的使用与管理?
下一篇: 马铃薯晚疫病病菌是如何越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