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医兽药 > 如何判断急性猪瘟? 兽医兽药

如何判断急性猪瘟?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临床症状

  猪瘟的临诊症状,随着猪瘟病毒毒力的不同和在猪体内滞留的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根据我们用动物模型对我国分离到的猪瘟野毒进行的研究获得的结果,基本上可将猪瘟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急性型的潜伏期一般为24~72h,最初症状是沉郁、食欲锐减,到后期病猪厌食,往往把嘴放到食槽处片刻又回到休息处。体温升高,可达41~42℃或以上,稽留不退,只是在早上略微低0.5℃左右。同时白细胞数下降,白细胞总数为9000~3000个/mm3。发病初期,病猪眼分泌物增多,伴发结膜炎导致流泪,严重者可能眼睑被完全粘连在一起。有些病猪也排出鼻液。在高温初期,一般出现便秘,继而出现严重的黄褐色水样腹泻,有的甚至吐出呈黄色含胆汁的液体。病猪怕冷,常常堆聚在一起,颤抖、嗜睡、被毛蓬松。病猪几日内消瘦、虚弱,多数猪行走弯扭或步伐摇晃,随后常后肢麻痹,不能站立而呈犬坐姿势。偶尔可见抽搐。腹部皮肤、耳、鼻镜和四肢,甚至全身常有红色或紫色的出血点,逐渐扩大连成片或出血斑,甚至有皮肤坏死区。有的双耳尖及尾部由于出血、坏死,由红色变成紫色甚至蓝黑色,逐渐干枯,常被其他猪撕咬。急性猪瘟病猪,大多在感染后10~20天死亡。死亡前数小时,体温下降到正常以下。

  由毒力较低的猪瘟病毒株感染引起的亚急性型猪瘟症状与急性相似,但较轻并在30天内死亡。30天以上死亡者称为慢性猪瘟。后两型的临诊症状不典型。根据临诊症状和血相变化将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分为三期:第一期病猪出现厌食、沉郁、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几周后,食欲和外观明显改善,体温下降到正常体温或稍高,白细胞仍然减少,这种临诊症状的好转是第二期的特征。第三期,病猪再度厌食、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并持续到死亡。或者食欲、精神、体温再次恢复正常而成为“僵猪”或终身带毒猪。这些猪的生长严重受阻,皮肤出现病变,并常见弓背站立。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

  根据妊娠阶段和毒株的毒力,先天性感染可造成流产、木乃伊胎儿、死产、产弱仔和震颤猪,新生仔猪死亡或产下时貌似健康而实质上却是持续感染的仔猪。

 病理变化

  在急性到亚急性的猪瘟病例中,以实质器官多发性出血性为特征的败血症病变为主。颌下、腹股沟、肠系膜等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现大理石或红黑色外观;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道出现卡他性、纤维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肾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尿道、膀胱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喉部、会厌软骨、心脏、肠道出血。脾脏边缘梗死被认为是猪瘟最具特征性的病变,梗死呈黑色,大小不一,表面稍隆起,可能单个出现,也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脾脏边缘形成梗死灶。扁桃体出现坏死灶,是扁桃体发生梗死的表现。肺部梗死和出血,可形成卡他性到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炎,可能是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心脏病变主要是心肌松弛和心肌充血。胃底部经常出现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小肠和大肠淤血和弥漫性出血。

  在慢性猪瘟和迟发性猪瘟,出血和梗死病变不太明显或缺乏。持续性感染猪的最显著的病变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样器官中淋巴细胞排空。还常看到组织细胞增生,同时伴有淋巴细胞碎片的吞噬现象。慢性猪瘟有肾小球肾炎病变,在迟发性猪瘟中没有出现。持续感染猪瘟病毒猪,在盲肠和结肠可见坏死和溃疡,有的呈纽扣状溃疡。成熟软骨发生钙化沉积,导致肋骨损伤。

  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死产和弱仔常表现脱毛(俗称“无毛猪”)、积水和皮下水肿。特别是四肢末端积水严重时,呈半透明状。有时可见内脏器官畸形以及躯体末端坏死。子宫中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出血,死亡率高。

 诊断鉴别

  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由于现在猪病种类繁多,且常常以非典型状态出现,甚至呈隐性感染,确诊猪瘟必须对病猪或特异性抗体进行实验室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猪瘟时,首先要采集病料,送往有关的实验室做抗原的确诊。现将几种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一)动物接种 检测猪瘟病毒的敏感方法,应用易感的幼龄猪(10~20kg体重)进行接种试验。取病料或新鲜猪尸的血液或组织乳剂,肌肉注射接种1~2头幼猪。试验猪应事先进行血清中和试验,以排除有过猪瘟病毒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感染。如果幼猪在接种后6~7天停食或体温升高,则立即采血分离病毒。幼猪发病死亡后,立即采取扁桃体、脾脏、淋巴结、肾脏等做病毒分离。如果幼猪在接种后21天不发病或发病后康复,则采血测定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并用强毒进行攻毒试验。从血液或组织中可分离到猪瘟病毒,被接种的幼猪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表现免疫性,即可判为阳性。相反,幼猪不发病,不产生中和抗体,对强毒攻击有易感性,则判为阴性。如果幼猪发病或死亡,但未分离出猪瘟病毒也不产生中和抗体,则应考虑其他病原感染的可能性。由于普遍存在低毒力的病毒株,所以被接种幼猪即使不呈现猪瘟症状,也应进行血液中的病毒分离试验。

  (二)免疫荧光试验 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是目前国内外实验室诊断猪瘟的最常用方法,结果直观、可靠。特别是在疫情初起必须查清病原、检疫及以猪场猪瘟净化时,此种检测方法尤为重要。

  进行免疫荧光试验时,将待检病猪的扁桃体、肾脏、淋巴结、脾脏等组织的冰冻切片或抹片,或待检细胞培养片,经丙酮固定后,滴加猪瘟荧光抗体覆盖于切片、抹片或细胞片表面,置37℃作用30min,然后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2,0.01mol/L)洗涤,自然干燥后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必要时,设立抑制试验染色片,以鉴定荧光的特异性。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切片、抹片或细胞培养物(细胞盖片)中有胞浆荧光,并由抑制试验证明为特异性荧光,判为猪瘟阳性反应;无荧光判为阴性反应。

  必须指出,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与猪瘟存在共同抗原性,因此,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也能结合猪瘟荧光抗体。但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对猪并无明显的病原性,也不能在猪体内充分增殖,因此不至于干扰诊断结果,且因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可在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变,鉴定并不困难。

(三)中和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可以检出动物体内的抗体,但因推广应用弱毒疫苗,猪群中的猪瘟抗体滴度普遍较高,故应进行双份血清的检查(前后期相差14天以上),才能确立抗体滴度增高与感染患病的关系。

  目前最常应用的血清中和试验方法是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即用定量病毒加不同稀释度的被检血清进行试验。同时以SPF猪血清作为阴性对照,以猪瘟高免血清作为阳性对照。所有试验血清均经56℃灭活30min后,按下列步骤进行:用含0.5%乳白蛋白水解物和0.025mol/L的MgCl2•6H2O(即每1000mL中含有5.07g)的Earle氏液稀释病毒和被检血清。被检血清按4倍连续稀释法稀释,由1:4至1:1024。取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分别和等量病毒液混合,置37℃感作1h,随后接种飞片上的PK-15细胞培养物。同时设置各种对照组。再培养18~24h,取出后做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计数各飞片中荧光细胞灶的数目。与对照组相比较,凡能减少90%荧光细胞灶的血清稀释度就是该血清的终点滴度。1:4血清组的荧光细胞灶减少不到90%者,判为阴性。

  (四)琼脂扩散试验 虽可选用病猪的脾、淋巴结和肠段为病料制备抗原,但以胰腺最好。另需要具备特异性好的猪瘟高免血清。本法操作简单,但敏感性较低,肯定是猪瘟病例的阳性检出率也低于50%。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的某些诊断实验室专门制备高价免疫血清和抗原,并有统一的判定标准。

  用pH8.6的巴比妥缓冲液配制1.2%琼脂,内加万分之一柳硫汞防腐。按中央1孔,周围6孔的模式打孔。孔径5mm,孔间距6mm。检测抗原时,将高免血清滴人中央孔内,周围孔内分别滴加标准抗原和待检病料乳剂。检测抗体时,将标准抗原滴人中央孔内,周围孔上、下2孔内滴加高免血清,其他4孔分别滴加被检血清。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毒病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败血症的临诊症状,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经过的病例,主要是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