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晾晒、入仓
堆垛,是稻谷收获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为了不误农时,在抢收抢种季节,由于带水或带青割稻,稻杆水分大,稻壳又不能防止吸湿,因而,使稻谷的自然含水量一般高达20%以上。这种稻谷如果堆垛不合理,则会造成适合于此环境条件的微生物如霉菌类的大量生长繁殖。霉菌侵染后,菌丝体进入稻谷皮层内并分解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使米粒的固有组织结构遭到破坏,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米色于是由白变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 “沤黄谷”或“沤黄米”。当然,沤黄谷不一定都是由霉菌引起的,而有的则是由于“米拉德反应”的结果,即还原糖与氨基酸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能使稻米变黄乃至呈褐色。稻谷在不良的堆垛条件下,是很容易发生这种反应的。据观察,堆垛稻谷水分在20%,垛温在46℃时,谷粒即开始变色;经过一天,垛温即上升到60℃时,米粒变为浅黄色;第二天继续上升到75℃,米粒渐变为棕黄或棕褐色。当稻谷水分较低时,垛温及米色的变化则相应迟缓。
稻谷发生沤黄后,品质严重下降,如千粒重降低1.5~4.5克;出糙率每百斤降低3.4~11.5斤;蛋白质、脂肪的含量也大大下降;酸度增加9.2~24.8%;还原糖的含量也明显增加;发芽力几乎完全丧失。
早、中稻一般多为籼稻,几乎没有后熟期,萌发时所需的含水量低,一般含水在23~25%即能生芽。收获后的稻谷,水分很大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生芽甚至烂芽。因此,对登场的稻谷,应尽可能先在田间放倒晒干;上场后,要做到边脱粒,边整晒,边入库,使场上不存粮。对来不及脱粒的稻谷,分干、潮堆放,切不可混堆;堆垛大小,要视稻谷的含水程度而确定,一般宜小不宜大;堆垛位置应选在通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垛底应保持干燥,垛顶要盖严。堆后勤检查,如发现垛温超过气温5℃时,要及时处理。
此外,脱粒和进仓,也是稻谷收获后的重要管理环节。脱粒是造成粮粒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各种杂质混入稻粒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破损的粮粒和混入的杂质,又极易被微生物感染,影响粮食的品质、出米率及水分含量等。因此,在脱粒中,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和杂质混入;在进仓时,要清除稻谷中的杂质和破碎粒。新收的稻谷呼吸旺盛,加上早、中稻的入库原始粮温高,入库后1~2周内,上层粮温往往突升,超过仓温10~15℃,如不及时处理,就会结露而产生“气面粮”。因此,入仓的稻谷的安全含水量应控制在13%以下;入仓时,稻谷堆高不宜超过4.5米,切勿践踏压实,并要通风,结合深翻粮面,或采取其他相应的安全储藏措施。
(1)适时收获。收获要根据谷子籽粒的成熟度来决定。收获过早,籽粒不饱满,青粒多,籽粒含水量高,籽实干燥后皱缩,千粒重低,产量不高,谷穗及茎秆含水量高,在堆放过程中易放热发霉,影响品质;收获过迟,茎秆干枯易折,穗码脆弱易断,谷壳口松易落粒。谷子以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收获最好。
(2)收获时割下的谷穗要及时进行摊晒,防止谷穗发芽和霉变。
(3)谷子的脱粒可采用畜力或车辆碾场,也可采用机械脱粒。碾场时谷穗平铺的厚度以13~16厘米为宜,注意清理干净场地,防止杂质、砂粒等混入谷子中影响质量。
(4)收获的谷子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仅能进行呼吸,而且对水分的吸附能力也较强。因此,在贮藏期间,要注意降低温度和水分,抑制谷子呼吸作用,减少微生物的侵害。谷子的贮藏方法有两种:一是干燥贮藏,在干燥、通风、低温的情况下,谷子可以长期保存不变质;二是密闭贮藏,将贮藏用具及谷子进行干燥,使干燥的谷粒处于与外界环境条件相隔绝的情况下进行保存。
上一篇: 羔羊早期断奶时间如何选择?
下一篇: 高血压患者服药应注意什么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