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奶牛场应该怎样选址与布局?

奶牛场应该怎样选址与布局?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牛场选址条件及布局原则
  1、牛场选址条件
  ①地势高燥、平坦、稍斜坡。土质沙壤、耐压、透气、吸湿的土质。地下水位低(3米以下),排水良好。
  ②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2、牛舍建筑形式及牛床排列方式:
  (1)牛舍建筑形式及方位:
  双坡式。可利用面积大,适用性强,造价低,加大门窗面积也可起到增强通风换气的作用。
  牛舍方位:一般坐北朝南,偏东斜15-16度,以保证室内冬暖夏凉。
  (2)牛床排列方式:
  30头以下可采用单列式,30头以上可采用双列式。双列式分尾对尾式(饲喂通道在两边,清粪通道在中间)和头对头式(饲喂通道在中间,清粪通道在两边)
  3、牛舍面积、运动场面积、凉棚面积计算?
  (1)牛舍面积:成母牛每头9㎡,100头牛舍长80m、宽12m(建筑面积);青年牛每头8㎡,100头牛舍长75m,宽11m;育成牛每头7.0㎡,100头牛舍长70m、宽10m;犊牛每头5㎡,100头牛舍长55m、宽9m。
  (2)运动场。一般在牛舍南侧,面积为牛舍面积的两倍(也就是说牛舍的长度再加上牛舍的宽度)成母牛20㎡/头,青年育成年15㎡/头,犊牛10㎡/头。运动场地要求平坦、干燥、中间高、四周低,便于排水,地面有三合土、立砖、水泥。从目前来看,最好是使用立砖,因为:一个是它能渗水,另外,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在运动场中最好有凉棚
  (3)凉棚。一般高3.5m,凉棚面积一般为运动场面积的四分之一。
  4、成母牛的青贮窖容积、干草棚容积测算方法?
  (1)青贮窖
  应设置在牛场一角。按每头成母牛年需青贮7,500公斤,麦类和玉米青贮平均压实密度为550公斤/m3计算,每头成母牛需16m3青贮窖容积。成母牛头数可按全群头数的85%折算。
  (2)草棚
  应设置在牛场一角,远离生活区,以便防火。按每头成母牛年需干草1,500公斤、干草压实密度250公斤/m3计算,每头成母牛需6m3草棚容积。
  5、挤奶台、产房、犊牛室的规模的计算:
  (1)挤奶台或奶库、鲜奶处理间
  应设置在成母牛舍之间的中心位置,以便上挤始台的母牛或运送鲜奶的人员走最短的路程。挤奶台规模(一次挤奶头数)按成母牛头数除以15计算,如300头成母牛可设计2×10的鱼骨式挤奶台,400头成母牛可设计2×12的鱼骨式挤奶台。
  (2)产房及初生犊牛室。
  应设置在成母牛舍与后备牛舍之间的位置。产房的床位数可按成母牛头数的20%配置(包括干奶牛和围产期母牛的床位)。产房内应设产间及初生犊牛隔离间。犊牛在隔离室饲养7天后转后备牛舍的犊牛群饲养。

2.规划布局

奶牛场场区规划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饲养的要求,合理布局,统筹安排。考虑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利于环保。场地建筑物的配置应做到紧凑整齐,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供电线路、供水管道节约,有利于整个生产过程和便于防火灭病,并注意防火安全。

2.1分区规划布局 奶牛场一般包括3-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粪尿污水处理、病畜管理区。具体布局遵循以下原则:

2.1.1生活区:指职工文化住宅区。应在牛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100米以远距离,以保证生活区良好的卫生环境。

2.1.2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产品加工销售有关的建筑物。管理区要和生产区严格分开,保证50米以上距离,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场外运输车辆牲畜严禁进入生产区。

2.1.3生产区: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要能控制场外人员和车辆,使之不能直接进入生产区,要保证最安全,最安静。大门口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消毒。生产区奶牛舍要合理布局,分阶段分群饲养,按泌乳牛群、干乳牛群、产房、犊牛舍、小育成前期牛舍、大育成牛舍顺序排列,各牛舍之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但也要适当集中,节约水电线路管道,缩短饲草饲料及粪运输距离,便于科学管理。粗饲料库设在生产区下风口地势较高处,与其他建筑物保持60米防火距离。兼顾由场外运入,再运到牛舍两个环节。饲料库、干草棚、加工车间和青贮池,离牛舍要近一些,位置适中一些,便于车辆运送草料,减少劳动强度。但必须防止牛舍和运动场因污水渗入而污染草料。

2.1.4粪尿污水处理、病牛隔离管理区:设在生产区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米卫生间距,病牛区应便于隔离,单独通道,便于消毒,便于污物处理等。尸坑和焚尸炉距畜舍300-500米。防止污水粪尿废弃物蔓延污染环境。

2.2现代散栏饲养奶牛场生产区规划布局 奶牛饲养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传统的栓系饲养和现代的散栏饲养。

2.2.1传统的栓系饲养:主要以牛舍为中心,集奶牛饲喂、休息、挤奶于同一牛床上进行。各乳牛舍的管理相互平行,管理承包方式实行大包干。即每人承包15-25头牛,这些奶牛的饲喂、挤奶、清粪全由一人负责。其优点是饲养管理可以做到精细化。而缺点是费事、费时,难于实现高度的机械化,劳动生产率较低。

2.2.2现代化散栏饲养:主要以牛为中心,将奶牛的饲喂、休息、挤奶分设于不同的专门区域进行。乳牛的管理工序垂直或交叉,管理承包方式实行工种包干。即饲喂人员专门负责奶牛的饲喂,挤奶人员专门负责奶牛的挤奶、清粪人员专门负责奶牛的清粪。其优点是省工、省时,便于实行高度的机械化,劳动生产率高。缺点是饲养管理群体化,难于作到个别照顾。奶牛场的整体布局应是实现两个三分开:即人(住宅)、牛(活动)、奶(存放)三分开;奶牛的饲喂区、休息区、挤奶区三分开。尽量减少脏、净道路交叉污染。

1、场址选择

地形 要整齐开阔,方形最为理想,尽量避免狭长和多边形,也要遵守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不应占用基本农田,尽量利用荒地建场。

地势 要高燥、背风向阳、地下水位2m以下,具有缓坡坡度(1%-3%,最大为6%)的北高南低,总体平坦地方。牛场地势过低,地下水位太高,极易造成环境潮湿,影响牛的健康,同时蚊蝇也多。而地势过高,又容易招致寒风的侵袭,同样有害于牛的健康,且增加交通运输困难。切不可建在低洼或低风口处,以免汛期积水,造成排水困难及冬季防寒困难。 1.水源:要有充足的符合卫生要求的水源,取用方便,保证生产、生活及人畜饮水。

2.水质:要良好,不含毒物,确保人畜安全和健康,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NY 5027-2001)》的规定,达到畜禽生产要求。

3.土质:沙壤土最理想,沙土较适宜,黏土最不适。沙壤土土质松软,抗压性和透水性强,吸湿性、导热性小,毛细作用弱,雨水、尿液不易积聚,雨后没有硬结、有利于牛舍及运动场的清洁与卫生干燥,有利于防止蹄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4.周围土地:要具备就地无害化处理粪尿、污水的足够场地和排污条件。周边有效种植土地面积直接决定了粪污的最终消纳能力,一个1000头奶牛场每年产生的粪污相当于100吨尿素,150吨过磷酸钙,110吨硫酸钾, 每年需要3000~5000亩土地消纳。

5.气候: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象因素,如年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湿度、年降雨量、主风向、风力等,以选择有利地势。荷斯坦奶牛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为5-15℃,最佳生产温度区为10-15℃。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在建筑牛舍时要因地制宜。例如,南方的特点主要是夏季高温、高湿,因此,南方的牛舍首先应考虑防暑降温和减少湿度,而在北方部分地区又要注意冬季的防寒保温。

6.饲料资源:周围饲料资源尤其是粗饲料资源丰富,且尽量避免周围有同等规模的饲养场,避免原料竞争。

7.交通:要便利,牛场每天都有大量的牛奶、饲料、粪便进出。因此,牛场的位置应选择在距离饲料生产基地和放牧地较近的地方。

8.便于防疫:场区距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线不小于1000米;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米;距其他畜牧场、兽医机构、畜禽屠宰厂不小于2000米;距居民区不小于3000米,并且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处。

9.供电:充足、可靠,并保证电力供给,现代化牛场机械挤奶、牛奶冷却、饲料加工、饲喂以及清粪等都需要用到大量电力。

10.养殖规模:场地的大小应符合养殖的规模,根据我们规划、建设牛场的经验,选址时可按每头成母牛70-80m2

估算所需占地面积。

11.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禁止在国家和地方法律规定的水源保护区、旅游区、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内建设奶牛生产区。

3.牛舍建设

3.1牛舍结构

3.1.1基础稳固:应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要坚固;防止下沉和不均匀下陷,使建筑物发生裂缝和倾斜。

3.1.2墙壁性能良好:维持舍内温度及卫生,要求坚固结实、抗震、防水、防火。

3.1.3屋顶功用齐全:防雨水、风沙,隔绝太阳辐射。要求质轻坚固结实、防水、防火、保温、隔热,抵抗雨雪、强风等外力影响。

3.1.4地面结实:要求致密坚实,不硬不滑,温暖有弹性,易清洗消毒。大多数采用水泥,其优点是:坚实,易清洗消毒,导热性强,夏季有利散热;缺点是:缺乏弹性,冬季保温性差,对乳房和肢蹄不利。

3.2牛舍形式

房舍式:适宜气温在26℃以下至18℃以上。低于18℃地区,要加强保温防寒措施,如必要的隔热结构,并增加通风措施。争取做到,冬季舍内保持7-10℃左右,夏季舍内比舍外温度低6-9℃或最好维持在24℃左右,将最有利于清扫、饲喂、牛的繁殖和生产,舍内设有饲槽和自动饮水机,以及采食饲料的通道。平时奶牛在舍内的隔栏休息,并可以自由进出隔栏或去饲槽自由采食青贮和干草。工人只按时间驱赶牛去挤奶台挤奶,并在挤奶的同时喂精饲料。隔栏不需经常清扫,只要开动粪沟内的清粪机,即能将粪便清出舍外。

3.3饲槽 可采用混凝土饲槽,为便于机械操作,其长短与饲喂制度有关。如饲槽是充分供应自由采食时,则平均有0.5米的宽度。水槽可每15头牛1个自动饮水器。

3.4舍内走道 视清粪设置而定。采用机械刮粪则应为混凝土地面,地面向清粪的方向倾斜

2-3%以便清洗,走道宽度与清粪机械(或推车)宽度相适应。同时走道要直,与饲槽毗连的走道要比一般走道宽些,便于牛在采食时其尾后有足够的宽度让其他牛自由往来。如果用水冲洗牛粪,走道应采用漏缝式地板,由钢筋混凝土条做地板,混凝土条必须固定牢固,勿使漏缝变宽。漏缝地板下面设粪沟。目前采用经常将粪冲洗到舍外粪池或沉淀池的方式,这样漏缝地板下粪沟应有30度倾斜,以利将粪冲到舍外粪池。

2、场址规划与布局

牛场的规划和布局应本着因地制宜和科学管理的原则,以整齐、紧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基建投资,经济耐用为目标。对牛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有利于生产管理和便于防疫、安全。

(1)现代奶牛舍的规划与设计1.设计原则

修建牛舍的目的是为了给奶牛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奶牛健康和生产正常运行。利用较少的资金、饲料、能源和劳力,获得更多的畜产品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设计奶牛场应掌握以下原则。

1.1为奶牛创造舒适的环境。

一个舒适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来说,家畜的生产力20%取决于品种,40%-50%取决于饲料,20%-30%取决于环境。不适宜的环境温度可以使家畜的生产力下降10%-30%。此外,即使喂给全价饲料,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饲料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畜产品;从而降低了饲料利用率。由此可见,修建畜舍时,必须符合家畜对各种环境条件的要求,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氨、硫化氢,为家畜创造适宜的环境。

1.2要符合生产工艺要求,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畜牧兽医技术措施的实施。

奶牛生产工艺包括牛群的组成和周转方式,运送草料,饲喂,饮水,清粪等。修建牛舍必须与本场生产工艺相结合。否则,必将给生产造成不便,甚至使生产无法进行。

1.3严格卫生防疫,防止疫病传播。

流行性疫病对奶牛场会形成威胁,造成经济损失。通过修建规范牛舍,为家畜创造舒适环境,将会防止或减少疫病发生。此外,修建畜舍时还应特别注意卫生要求,以利于兽医防疫制度的执行。要根据防疫要求合理进行场地规划和建筑物布局,确定畜舍的朝向和间距,设置消毒设施,合理安置污物处理设施等。

1.4要做到经济合理,技术可行。

在满足以上三项要求的前提下,畜舍修建还应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设备投资,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因此,畜舍修建要尽量利用自然界的有利条件(如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尽量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建筑施工习惯,适当减少附属用房面积。畜舍设计方案必须通过施工能够实现的,否则,方案再好而施工技术上不可行,也只能是空想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