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秸秆(草)冬前在旱地小麦行间,每亩撒施300~400公斤麦糠、碎麦秸或其它植物性废弃物,既保墒,又防冻,腐败后还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旱地小麦抗旱、防冻、增产的有效措施。据测定,免耕麦覆盖草比未盖草的中午十二时土壤温度有所下降,夜间二十四时和早晨八时的土壤温度均高于未盖草田,表现为散热速度慢,保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小,对越冬麦苗抗寒防冻起一定作用。
盖粪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顺垄撒施一层粪肥(群众称之为“暖沟粪”),可以避风保墒,增温防冻,并为麦苗返青生长补充养分。盖粪的厚度以3~4厘米为宜;粪肥不足时,晚茬麦田[微博]、浅播麦田、沙地麦田以及播种弱冬性品种的麦田要优先盖。壅土围根在越冬前、麦苗即将停止生长时,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麦越冬期受冻;冻害严重的年份,效果尤为明显,一般可增产5%~10%。喷施矮壮素在小麦越冬期发生冻害时,用0.3%~0.5%矮壮素溶液喷洒麦苗,可抑制植株生长,抗御或减轻冻害发生。
查苗补种,疏密补稀。小麦出苗后要及时查苗,凡断垄在15厘米以上的地方,要及时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同品种种子。不能补种的地块,可疏密补稀,移栽时要选择有分蘖的麦苗,覆土深度要掌握上不压心,下不露白,保证成活。在麦苗3~4叶期将田间的疙瘩苗疏开,补栽到缺苗断垄处。补苗后踏实浇水,并适当补肥,确保苗全、苗匀。
及时浇好越冬水。浇冬水不仅有利于沉实土壤,减轻整地质量差、土壤不实对小麦的不利影响,促进小麦分蘖发生及根系发育,保证麦苗安全越冬,而且有利于麦田贮存水分,为翌年早春小麦返青、起身提供良好的墒情,争取管理上的主动。因此,有水浇条件的地方,应适时浇好越冬水,时间应掌握在12月10日前结束,水量不宜过大,但要浇透,以灌后当天全部渗入土中为宜。浇后及时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对于底墒较好的晚茬麦田,一般不浇冬水,以免降低地温;对于底墒较差的晚茬麦,应选晴天浇冬水,底肥不足的可结合冬水,亩施尿素5~7公斤。
适时中耕,增温保墒。对浇过蒙头水和分蘖水的麦田,要及时中耕,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破除板结、增温保墒、除掉杂草、促进根蘖发育。冬灌后要对麦田进行中耕;对因晚播形成的苗小、苗弱的地块,也可进行浅中耕,以提高地温,促弱转壮;对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可采取深中耕或镇压的措施,控旺转壮,保苗安全越冬。
因苗而宜,科学施肥。对晚播弱苗和底肥施用不足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8~10公斤;对底肥充足、群体适宜、生长正常的麦田冬前一般不再追肥。
上一篇: 牡丹根结线虫病的有何主要症状?
下一篇: 莴笋裂茎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