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应激期可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1、维持日夜的pH值的稳定 也就是pH值在夜间不能过低,白天不能过高,建议维持在上限pH值原点+0.3个单位,下限为pH值原点-0.5个单位。同时要注意早晨和傍晚时pH值的瞬时变化。 正常来说,维持pH值的稳定需在鱼塘准备阶段就要打好基础,提前调节好硬碱度和pH值的稳定,并根据水质的稳定性来确定鱼苗投放时节间。然而受养殖户意识、鱼塘水质准备情况、区域(有些区域的水源硬碱度极低,投苗的风险更大)、气候等影响,不管鱼苗投放时的情况怎样,都一定要加强全方位的水质检测和调节。 2、加强鱼苗动态的观察 鱼苗投后的几天里,要加强观察,如果发现有不正常现象(如黑身、烂尾、死亡等),说明了这时的水质不利于鱼苗的恢复,甚至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水体中有一定量的病菌存在,如果不处理,极有可能一夜之间,病害扩散到全塘。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消毒处理(认为即能杀菌又能抑藻的消毒剂效果更好),同时加强pH稳定的控制力度,也可以拌料投喂常用抗生素(如土霉素)。 鱼苗投放后的病害主要有黑身(有褐鳃、烂鳃现象)、烂尾、烂身等,致病菌为柱状黄杆菌,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感染有损伤的鱼苗,这种病害也叫柱形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淡水鱼病害,对鱼苗的危害极大。个人观点,鱼的鳃部是呼吸器官,而皮肤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有一定的呼吸调节功能,所以当鱼苗在较强的应激过程中,皮肤也会高强度地参与调节,这样对鱼起保护作用的粘液覆盖受阻(这也是一种损伤),导致病菌侵入。这个观点不一定科学,但是理解并用相应的措施促进鱼体呼吸的顺畅,对鱼苗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3、饲料投喂的控制 饲料虽然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鱼苗在摄食和消化时也需要消耗能量,影响鱼苗的恢复进程。所以在鱼苗投放后的1天内最好不要投喂,第3天开始少量多次,直到鱼苗完全恢复后正常投喂。 4、池塘网箱内投放的管理 在池塘网箱内投放鱼苗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网箱内水体处于池塘上层,pH值变化更大,同时网箱内受鱼苗活动、池塘水流、网箱的透水性等影响,pH值的分布极不均匀,所以如果管理不好,极易发生大面积病害。那么养殖户可能会问,苗场也是用网箱培育鱼苗的,但是你要明白,苗场的鱼苗不是处于应激状态,同时场家的管理要相对到位,如果管理不好,也是很麻烦的。 鱼苗的体质恢复后,其应激能力和适应性都会加强,标粗后期的管理就相对容易些。但是不管怎样,控制好水质是养殖的第一要素,不但能保障鱼体的同步生长、减少发病的机率、促进生长,还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上一篇: 雏鸭的饲养与鸭场管理?
下一篇: 蔬菜夏季育苗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