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
蛤蚧的生活习性
(一)形态
蛤蚧形似壁虎,但头部较大,略呈三角形。体长圆形,长25—30厘米,其中尾长10一15厘米。体重80—100克,少数个体在100克以上。眼突出。口大,有许多细齿。背部有鳞片,呈灰蓝色,指和趾膨大,有吸盘,起吸附作用,善在石缝或树洞中爬行。尾较细长,遇敌害时能自断。脱落的尾在地上能跳跃,以分散敌害的注意力,自身则趁机逃脱。尾脱落后能再生,但再生的尾不及原有的长。
蛤蚧的体色随栖息环境颜色的不同而不同。如生活在黑色石山上的,体色偏黑;栖息在浅色石上的,体显灰色;栖息在土山、土坡的,呈棕黄色;而生活在树洞中的,其体色接近青色。人工饲养的,色较淡。
(二)生活习性
1.栖息地
野生蛤蚧栖息在环境湿润、温暖又凉爽的地方,如多石的石头山,山间谷地、盆地和低山地带。喜居于悬崖洞缝、树洞内,以及房舍墙壁缝隙、屋檐和土坟中。昆虫多、有草木生长的山崖上尤为多见。常几条或单独栖息在一处。蛤蚧穴居的洞隙不很大,形状各异,洞隙的深浅和曲直也不一。
2,活动
蛤蚧的视力较差,但听觉灵敏。白天一般休息,很少活动,黄昏后外出活动、觅食,尤以晚上9时到10时最为活跃,动作灵活。常发出“蛤——蚧”的叫声,因而称之为“蛤蚧”。捕食时,多潜伏在昆虫附近,然后突然袭击。蛤蚧非常机警,遇惊迅即逃逸。它被触怒时,会发出“咯咯”声。雄性健壮,个体好斗。
3.食性
蛤蚧主要食物为昆虫,如蝗虫、蚊子、地鳖虫、蟑螂、蚕蛾、二化螟、蟋蟀、禾虫等。一般只吃活虫,对死的或有特殊气味的不愿吃。蛤蚧的食量较大,一次可食5只蟑螂。饱食后好几天不觅食。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食后也可吃些植物性饲料,如玉米、稻米、红薯。南瓜等。但量不宜太多。蛤蚧的耐饥能力很强,饱食后几个月不给食,也不会饿死。这一特性,长途运输就很方便,木用担心运输途中因吃不到食物而死亡。
4.蜕皮
蛤蚧一生中要蜕好几次皮,并有把脱下的皮吃掉的习性。蛤蚧在蜕皮期间,抵抗力较弱,应注意被敌害吃掉,也不要去惊动它,以免影响其蜕皮。
上一篇: 玉米蹲苗原则是什么?
下一篇: 蛋鸡产薄壳蛋的原因及防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