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红铃虫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棉花

棉花红铃虫发生的特点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棉花红铃虫发生的特点是“五快”、“四红”、“三落”、“二败”、“一重”
“五快”:一是繁殖周期快,在一般情况下,棉花生长季节在200天以上,而棉铃虫全年的有效繁殖期约120~140天。在我国一年可完成2~7个世代,其中黄河流域一年发生2~3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3~4代。完成一个世代所需的天数:第一代只需32.7天左右,第二代只需34.04天左右,第三代只需 29.05天左右。二是完成成虫使命周期快,成虫历期(云南资料):第一代17天左右,第二代7天左右,第三代7天左右。三是卵块孵化快,南京地区恒温条件下,17℃为15天,20℃为11天,25℃为5~6天,30℃为4天,在35℃条件下,卵块只需3天就可孵化。四是幼虫完成使命周期快,武汉地区幼虫的历期:第一代6天,第二代和第三代均为16天。五是蛹的历期周期快,湖北江陵地区越冬代11.8天左右,第一代7天左右,第二代8.7天左右。

“四红”:一是“红遍全身”,老龄幼虫头部浅红褐色,体毛(毛片)四周具红色斑块,形成多条红色环状;蛹体浅红褐色。二是“红遍全球”,国内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尚未发现红铃虫以外,其他省市各产棉区均有发生;国外除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原苏联等国未发现红铃虫以外,几乎“红遍全球”的产棉国家和地区。三是“红遍77种植物”,红铃虫的寄主,除棉花等锦葵科、棉属以外,还有洋绿豆、洋麻、蜀葵、黄麻、亚麻等8科、77种植物都能作为红铃虫的丰富食源供它食用。四是“红遍全株”,红铃虫为完全变态昆虫,即一生具有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过程。其中以幼虫的虫态取食作物而获得营养。其为害的对象是棉花的蕾、花、铃、棉籽,几乎棉花的“生繁系统”都会遭到红铃虫的袭击。

“三落”:一是落蕾,由于红铃虫为害蕾后,蕾的上部有蛀孔,且蛀孔很小,似针尖状黑褐色,蕾外无虫粪,蕾内有绿色细屑状粪便,小蕾花芯被吃光后不能开放而脱落。二是落花,由于被害的花朵往往会出现“三不”(不能正常开放、不能正常发育、花冠不能扩展)现象,所以容易落花。三是落铃,当棉铃被害后,在棉铃的下部或铃室联缝处或在铃的顶部有蛀孔,蛀孔与受害蕾相似,黑褐色,羽化孔的孔径为2.5mm,铃内、铃外无虫粪,在铃壳内壁上有黄褐色至水青色虫道和芝麻大小的虫瘤;被害的棉籽,蛀食虫粪在棉籽内。被害的小铃极易脱落。

“二败”:一是败絮,当棉铃被害后,在雨水少的情况下,铃室内的纤维往往会呈现僵瓣、瓣花,有时还把两粒被害棉籽缀连在一起,形成双连籽,其后果是导致棉铃出现“二不”(不能正常开裂、不能正常吐絮)现象。二是败铃,当棉铃被害后,在多雨水的情况下,大铃常因感染各种病菌而发生霉变、腐烂,俗话说“病从孔入”就是这个道理。

“一重”:为害损失重,棉花受害后,除了落蕾、落花、落铃、烂铃、造成僵瓣、瓣花以外,更重要的是导致“三个降低”:一是产量降低,黄河流域一般因红铃虫为害造成减产10~20%之间,长江流域损失产量在15~30%之间。二是品质降低,被害的棉铃造成僵瓣、瓣花,产出次品花。三是棉农收入降低,由于棉花被害后,生产的产品为次品,卖不出价钱,导致棉农收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