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殖技术 > 家畜养殖 > > 非洲猪瘟有何危害,如何防范?

非洲猪瘟有何危害,如何防范?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一、高度警惕传入风险,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态。要充分认识非洲猪瘟的严重危害性,密切关注境外疫情动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境外非洲猪瘟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告,适时派出专家组赴边境口岸等高风险地区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

  二、加强部门协作,切实落实防范措施。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按照2012年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范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12〕22号)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切实抓好疫情监测预警、边境地区防控、动物防疫监管、宣传培训等关键措施落实,严防非洲猪瘟疫情传入。

  三、加大监测排查力度,严格处置突发疫情。各地要结合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积极开展监测排查工作,加大高风险地区猪群特别是发病猪群的采样监测工作。各边境省份,特别是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县(团场),要高度关注野猪和家猪的异常死亡情况,加大对家猪特别是放养猪群的临床巡查报告力度。一旦出现猪只异常发病死亡等情况,要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农医发〔2015〕31号)要求,做好报告、采样、送检等工作,严格规范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四、加强培训宣传指导,抓好群防群控。各地特别是边境地区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宣传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对突发疫情的早期报告、鉴别诊断和规范应对能力。加大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指导养猪场户做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要加强对生猪养殖、经营、屠宰等相关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增强自主防范意识,积极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局面。

  五、强化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各地要进一步提升各级兽医实验室工作能力和水平,按照省级和地市级兽医实验室应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能力、县级兽医实验室应具备非洲猪瘟血清学检测能力的要求,将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建设纳入县级以上兽医实验室考核内容。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要深入开展非洲猪瘟病毒病原学研究,加强快速诊断等技术研究储备,切实强化技术支撑。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热、高度传染性疾病。以高热、皮肤发绀、内脏器官严重出血及高死亡率为特征,是猪的最可怕的三种流行病之一。该病尚未传入我国,但猪场还是应做好猪病防治工作,防患于未然。?xml:namespace>

非洲猪瘟不会传染人类,但对家猪致死率接近100%。俄罗斯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曾在一年内造成30万头家猪死亡,带来经济损失约2.4亿美元。

非洲猪瘟病毒可经过口和上呼吸道系统进入猪体,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发生感染,病毒迅速蔓延到下颌淋巴结,通过淋巴和血液遍布全身。

粮农组织研究显示,各种残剩食物混成的泔水饲料很容易受到病毒污染而传播非洲猪瘟,对此,粮农组织呼吁各国禁止泔水养猪。

本病潜伏期5-9天,病猪最初4天之内体温上升至40.5℃,呈稽留热,无其他症状,但在发烧期中食欲如常,精神良好。

到死亡前48小时,体温下降,停止吃食,身体虚弱,伏卧一角或呆立,不愿行动,脉搏加速,强迫行走时困难,特别是后肢虚弱,甚至麻痹。有些毒株会引起带血下痢和呕吐,结膜发炎,有浓性分泌物,四肢下端发绀。

病猪一般常在发热后7天,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死亡率接近100%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的猪兽药,也没有研制出特效的疫苗,并且传染性、死亡率极高,传播方式变化多端,所以本病的猪病防治工作情况相当严峻,受到国家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猪病防治时应做到对进口猪、猪制品和其它野生动物要严格检疫。严禁从疫区进猪。对来自疫区的肉食品、废料、废水应就地无害化处理,不得用作饲料。

发生可疑疫情时,应立即封锁,确认后扑杀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