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毒种子是初侵染主要来源,田间传播主要是蚜虫传染造成的,能传毒的蚜虫种类很多,包括豆蚜、棉蚜、桃蚜和玉米缢管蚜等。种子带毒率高达50%,种子中的病毒可存活两年以上。种子带毒高,蚜虫发生较早、数量较多,气温为25-30度,较干旱的条件下病害发生较重。
1、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对病毒病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辽鲜1号、日本矮脚早等抗病性较强,前几年引进的台湾75品种由于质量好、产量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台湾75品种抗病性差,易发病毒病,且发病程度较重。
2、气候因素天气干旱少雨,一方面对大豆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使抗病性下降,另一方面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和活动,而蚜虫是传播大豆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所以天气干旱少雨,特别是4~5月干旱少雨,大豆病毒病发病重。
3、栽培管理因素加强大豆肥水管理,做到合理增施钾肥磷肥,干旱天气及时灌水、浇水,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培育健壮大豆植株能提高对病毒病抗性。适当提早春大豆播种期能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上一篇: 花生田间的蛴螬如何防治?
下一篇: 香菇出现毛霉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