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一带重要病害。主要侵染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初期仅在叶片两面散生浅黄色长形至卵形褐色小脓疤,后小疱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即病菌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近圆形或长圆形突起,开裂后露出黑褐色冬抱子。
玉米锈病包括普通锈病、南方锈病、热带锈病及秆锈病等4种。其中,普通锈病遍布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主要发生在低纬度地区,热带锈病主要分布于美洲,秆锈病仅在坦桑尼亚和美国有报道。我国发生的为普通诱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其他地区虽有分布,但危害很小。玉米锈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
普通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黄色,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叶片提早枯死。
防治要点:
玉米锈病的发生是由外来病菌引起的,田间植株感病后夏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6月底见夏孢子,8月中旬达高峰。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玉米锈病的侵染期。玉米锈病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底发病盛期,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由于锈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6-35℃,在连阴雨或潮湿条件下,发病速度加快。而近期多阴雨,湿度较大,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注意防治玉米锈病。发病初期用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天达裕丰15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液,连喷2次,每次间隔10-15天。连作能使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特别是玉米秸秆不经处理直接还田,使土壤带菌量增大。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少病原菌积累,不但可减轻锈病的为害,也可减轻其他玉米病害的为害。
上一篇: 西葫芦育苗应怎样浸种?
下一篇: 连翘如何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