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水体要求水质一般控制在前期清,后期肥,即初期加注河水,后期加注鱼池中的肥水来保证幼蚌有足够的饵料;水位早期要浅,为7-10 厘米,后随幼蚌长大而加深至15-20 厘米。水体流速与蚌生长速度和产量密切相关,一般早期应缓慢,随蚌体长大而逐步加快。
( 2 )防敌害野杂鱼、虾、蟹、水老鼠,均可吞食和危害幼蚌。因此,进水口必须用网布阻拦,蚌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围成墙。
( 3 ) 排污流水夹带的泥沙与蚌苗的排泄物,逐渐沉入池底,底质会发黑变质,产生硫化氢等毒物,会毒死、闷死蚌苗。因此,每1-2 天要搅动池水,借水流冲去污物或吸除底污,以保持水体清沽。
( 4 )勤分养与换泥当蚌体达1 厘米时,即可疏散分养,并放入底泥。底泥以田埂泥为好,其厚度原则上与蚌体长度相一致为好。以后每隔1 个月左右,将蚌分1 次,同时再换1 次底泥。一直到年底,幼蚌可达5 厘米,翌年秋可达10 厘米,入冬或第三年春即可作为育珠蚌。
上一篇: 鸡球虫病病因症状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 麦田放牧有坏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