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选择:
一般选择适合短枝修剪、需冷量少、花芽容易形成,耐温室高温、高湿的早熟品种,如维多利亚、藤稔、金手指、无核白鸡心、红无核等。
2.园地及栽培方式选择:
为便于采光,园地应背风向阳、无高大遮挡物,土壤以透气性好的沙壤土为宜,地势平坦。切忌在重盐碱地、低洼地和重茬地建园。栽培方式有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衡水地区多以塑料大棚为主。
3.环境控制要求:
(1)休眠期
扣棚预冷:葡萄落叶后须经过一定低温才能通过休眠。早熟品种一般在0℃~7℃的条件下经过800~1000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自然休眠,并正常萌芽生长开花坐果。为使葡萄提早萌芽,需提早扣棚,要求在外界最低气温连续7天低于7℃时进行扣棚。夜间揭开草帘并开启通风口,让冷空气进入,白天盖上草帘并关闭通风口保持棚内低温,使气温在2℃~7℃、空气湿度75%~80%,以满足葡萄需冷量,尽快通过休眠期,经过35天左右可结束自然休眠。
化学破眠:为使葡萄植株发芽整齐一致,一般于12月中旬进行化学破眠,常用药剂有石灰氮和单氰胺。石灰氮使用浓度为15%~18%,单氰胺浓度为1.8%。用毛刷或棉球蘸取药液涂抹冬芽,枝条顶端1~2个芽不涂,以避免顶端优势的影响。20天后芽眼开始萌发。
(2)生长期
温度调控:冬剪结束10~15天后即开始升温催芽,并加盖二套棚加温。前期升温要缓慢,否则枝条会抽干或影响花芽分化,导致产量降低。催芽期,12月上旬,白天揭草帘,晚上覆盖草帘。棚内温度,第一周白天15℃~18℃、夜间5℃~8℃,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6℃~10℃,第三周至萌芽时白天20℃~23℃、夜间12℃~15℃。新梢生长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5℃~27℃,夜间14℃,不低于10℃。中午温度过高覆盖草帘遮光降温,晚上温度过低要使用暖气提高温度。花期避免白天温度过高和夜间温度过低。白天24℃~25℃,最高不超过30℃。白天温度过高,则花粉活力降低,代谢速度加快,不容易坐果且落花落果严重。夜间15℃~18℃。果实发育期,自幼果期开始,白天25℃~28℃,夜间20℃~23℃,不宜低于20℃。着色成熟期,白天18℃~30℃,夜间15℃~17℃。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累积。
湿度调控:催芽期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土壤相对湿度75%。新梢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65%,土壤相对湿度70%。花期空气相对湿度60%,土壤相对湿度70%。花期湿度过高,消耗营养,影响花芽分化,叶片蒸腾受阻影响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过低,柱头干燥,影响授粉受精和坐果。浆果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65%,土壤相对湿度75%;着色成熟期空气相对湿度55%,土壤相对湿度60%。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的措施是通风换气,萌芽后至芽伸出期土温提升后覆盖黑色无滴地膜,可减少土壤表面水分蒸发,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湿度。
光照调控:棚膜对光线的阻隔造成光线不足成为制约温室栽培的瓶颈。选择蓝色无滴塑料膜,棚内墙面铺设银色反光膜,可提高光照面积。
二氧化碳调控:在密闭温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低于自然环境,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可在新梢长至20厘米时开始,利用二氧化碳发生器释放二氧化碳,每日亩补充1000~1200克,连续25天,能显著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实产量。人工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方法是利用碳酸氢铵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直接施于设施中,同时产生的硫酸铵又可作为化肥使用。在温室内每隔10米,高度2米吊置1个塑料桶,倒入适量稀硫酸,随时加入碳酸氢铵释放二氧化碳气体,开花前后、幼果膨大及浆果着色成熟期尤其要施用二氧化碳。
上一篇: 如何对大棚土壤进行改造和利用?
下一篇: 花生早衰落叶怎么回事?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