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 > 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 玉米

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玉米的抗倒性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的抗倒性表现不同。玉米倒伏的自然因素主要由风灾和虫害引起,但造成玉米倒伏的栽培因素也较多。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栽培措施不合理,造成玉米植株的抗倒性下降,形成倒伏,造成减产。  
一、引起玉米植株抗倒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1.种植密度不合理。由于种植习惯的原因,有些地方在生产上对玉米的田间管理较粗放,有的农民甚至播种后不间苗、定苗,造成种植密度过大,使玉米生长中后期植株拥挤,抗性下降,极易发生病虫害和倒伏。  
2.肥水管理不合理。有些田块各种肥料施肥不平衡,氮肥用量过大,磷钾肥施用量不足,造成营养元素失衡。氮肥地多,玉米茎秆的柔韧性降低,抗拉能力下降,从而造成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下降。玉米生长期间浇水不当,也容易造成植株抗性降低,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前期,氮肥和水分过多极易造成水渍弱苗或植株旺长,降低玉米的抗倒能力。  
二、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几项措施:  
1.选用抗倒伏品种。玉米品种间的抗倒性存在明显差异,在选购种子时应选用那些抗倒、抗病的品种。  
2.根据品种特性,按适宜种植密度留苗。每个品种由于特征特性不同,具有不同的适宜种植密度,只有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群体和个体才具有优良的表现,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  
3.平衡施肥,合理浇水。氮、磷、钾三要素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生理效应,每一种元素的缺乏或过剩,都会造成玉米生长发育的失衡,从而造成玉米植株综合抗性下降。资料显示:玉米亩产900公斤大约需施尿素42.6公斤,过磷酸钙53.6公斤,硫酸钾或氯化钾47公斤。为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氮、磷、钾三要素应配合使用,进行平衡施肥。玉米苗期到拔节期应适应控制浇水,进行蹲苗。试验表明:苗期控制浇水进行蹲苗的玉米,植株高度可下降10-30厘米,尤其是植株下部节间明显缩短,韧性增强;玉米根系量增加3-6条/株,并且根系下扎较深;抗倒性明显提高。  
4.合理喷施玉米健壮素。在玉米上合理喷施健壮素,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还可使植株矮健,光合作用增强,提高种植密度,增产15%以上。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突然遇到大风暴雨或台风的袭击,而出现倒伏。倒伏有3种情况:一是玉米品种特性,一般株高30—40cm之前生长正常,而后发生倒伏,表现出匍匐生长的习性;二是拔节后倒伏,但自身有恢复能力;三是抽穗时倒伏,植株常相互挤压,很难自然恢复直立状态。

病因 玉米倒伏原因除遗传因素外,生产上遇有降水多、地软而引起根倒伏。茎倒伏和茎折断的情况不多。倒伏后新根仍在不断增加,根系重新扎深长牢。此外,密度过大或施用氮肥过多,遇暴风雨等外力作用,也可把玉米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