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田间测产方法? 小麦

小麦田间测产方法?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行距、株距,计算单位面积株数。

①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行距。在需要测产的地块,随机连续测量21行玉米的宽度,除以20,求出该地块平均单行行距。

②量取并计算出测产地块的平均株距。在需要测产的地块,随机连续数取51株玉米,测量这51株玉米之间的长度,除以50,求出该地块的平均株距。

③计算单位面积株数。用已经测得并计算出的平均行距、平均株距计算单位面积(每亩)株数。

单位面积株数=667/平方米÷(平均行距/米×平均株距/米)

(2)测取平均单株穗数。连续数20株,数取总果穗数,然后除以20,计算得到平均单株果穗数。

(3)测取平均穗粒数。连续掰10个果穗,数取每个果穗的穗粒数,然后相加并除以10,计算得到果穗平均单穗粒数。

(4)求千粒重。可用本玉米品种常年表现的千粒重或用测产果穗烘干后称取千粒重。

(5)计算产量。将以上测得的数据套入以下公式,计算产量。

产量/千克每亩=(每亩株数×平均单株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克)÷1000000。


1、每亩穗数:每个样段长1米,相邻两行(1 米双行)。即:调查1米双行的总穗数(舍去15粒以下的小穗子)。每亩穗数(万)=1米双行的穗数除以行距(以寸为单位)

2、每穗穗粒数:在样段内或邻近行随机取10个麦穗,调查每穗粒数,重复3次,求出每穗平均粒数。注意:取穗时要从小麦植株中随机抓取10穗,不能只取穗不取小穗,或者只取小穗。

3、千粒重:以该测产品种前三年的千粒重平均值或参加品种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资料为准。

产量计算:每亩穗数X每穗粒数X千粒重X0.85(系数)=亩产量(公斤/亩)

小麦测产计算公式: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数/斤粒数。

1、理论测产:

(1)取样方法。每点取1平方米,调查亩穗数;在每个样点中随机取30穗,调查穗粒数;千粒重(按品种审定千粒重计算或前三年千粒重平均值计算)。

(2)计算公式:理论产量(公斤/亩)=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前3年平均值)×85%。

2、实收测产:

(1)取样方法。在省级理论测产的单元中随机抽取3个单元,每个单元随机用联合收割机实收3亩以上连片田块,除去麦糠杂质后称重并计算产量。实收面积内不去除田间灌溉沟面积,但去除坟地、灌溉主渠道面积;收割前由专家组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2)测定含水率: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率,10次重复,取平均数。(3)计算公式:实收产量(公斤/亩)=每亩籽粒鲜重(公斤)×[1-鲜籽粒含水量(%)]÷[1-13%]。

一、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内随机抽取3—5个地块进行理论测产。

(二)亩穗数和穗粒数。每块地取3点,每点取1平方米调查亩穗数,并从中随机取20个穗调查穗粒数。亩穗数=3点穗数和×(666.7÷3);穗粒数为20穗粒数的加权平均数。

(三)取样产量

取样产量(公斤/亩)=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克,以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准)×10-6×85%。

四)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公斤/亩)为所有取样地块产量的加权平均值。

二、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内随机抽取3—5个地块进行实收测产。

(二)实收称重。在抽取的地块中选取长势平衡的地段,实际收获0.1亩左右的小麦麦穗进行称重,再取1/10重量的麦穗,脱粒、去颖壳称重,计算麦穗出籽率,再称取2公斤样品烘干至含量20%以下(现场可用锅烘)称重,供测水份用

(三)测定含水率。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烘干小麦籽粒的含水率,5次重复,取平均数。

(四)取样产量

取样产量(公斤/亩)=实收麦穗重×出籽率×(666.7÷实收面积)×[1-鲜籽粒含水量(%)]÷(1-13%)。

(五)实收产量:为所有取样地块产量的加权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