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具体怎么运用? 水稻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具体怎么运用?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增产增效情况:该项技术体系在江苏应用,攻关田亩产达800千克,百亩连片高产方达700千克,千亩连片示范田达650~700千克,大面积平均亩产达600千克左右,较常规生产提高10%以上,节约氮肥10%以上,节水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20%以上,平均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00元以上。

技术要点:
1.水稻品种生育指标与诊断技术应用水稻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重点是明确与应用水稻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穗分化叶龄期适宜生育指标及调控措施应用的叶龄模式,使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2.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与诊断技术在适宜叶面积基础上,通过提高群体总颖花量、粒叶比、有效与高效叶面积、单茎茎鞘重、颖花根活量,增加抽穗结实期群体光合积累量,提高群体质量,实现高产。关键是明确与应用主体高产水稻品种分阶段(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结实期)群体苗数、叶色、干物质重等发展动态的形态生理指标,并采取适当措施,对各部器官的生长,作定向、定量的调控,保证水稻高产群体的形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标准化壮秧指标与精确定量培育技术主要以旱育秧和小苗育秧为主,在适宜秧龄的基础上,保持秧苗叶蘖同伸。

4.大田精确定量管理技术
(1)基本苗精确定量与移栽技术:主要通过凌启鸿等建立的水稻群体基本苗公式:X(合理基本苗)=Y(每亩适宜穗数)/ES(单株可靠的最大成穗数),精确计算群体基本苗。其中,ES用移栽(或播种后)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可靠发生的分蘖数来替代。本田期主茎不同有效分蘖叶龄数对应的分蘖发生理论值,分别为1-1(即有效分蘖叶龄数-对应的分蘖发生理论数)、2-2、3-3、4-5、5-8、6-12、7-18、8-26。具体计算时则根据移栽活棵后至N-n叶龄期以前的有效分蘖叶龄数和相应的分蘖理论值以及当地高产田平均的分蘖发生率(超高产栽培籼型杂交稻一般取0.8,粳稻取0.7),来预测出单株分蘖可靠成穗数。移栽时强调适当扩大行距和浅栽(插)两个重要环节。

(2)精确施肥技术:氮肥的精确定量通过斯坦福的差值法求取,其基本公式为:施氮总量(千克/亩)=(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土壤的供氮量)/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其中江苏现有常规中晚粳稻亩产600千克的地力水平的每百千克稻谷需氮量为2.0千克,700千克的地力水平的每百千克稻谷需氮量为2.1千克;基础产量400千克左右的地力水平的每百千克稻谷的需氮量黏土为1.7(1.6~1.9)千克,沙土为1.5(1.4~1.6)千克;氮素当季利用率为42.5%(40%~45%)。氮肥的合理运筹模式是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中小苗为6∶4~5∶5,中大苗5∶5~4∶6。

(3)精确定量灌溉技术:移栽至返青期建立浅水层(机插小苗和穴盘带土移栽小苗以湿润灌溉为主);返青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2个叶龄期(N-n-2)进行浅湿交替,低限土壤水势为-5~-15千帕;
N-n-1叶龄期至N-n叶龄期,进行排水搁田,低限土壤水势为-15~-25千帕并保持1个叶龄期;N-n+1叶龄期至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叶开始抽出),进行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为-20~-30千帕;从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叶开始抽出)至出穗后10天,进行间隙湿润灌溉,低限土壤水势为-5~-15千帕;从抽穗后11天至抽穗后45天,进行干湿交替灌溉,低限土壤水势为-10~-25千帕。

配套栽培技术:
1.病虫草害精确防治技术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水稻为中心,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针对性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合理的农艺方法,实施健身栽培;选择合理茬口、轮作倒茬等措施,减轻或控制有害生物;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无害化化学防治等治理措施,并强调化防上对病虫害及时预测预报且准确施药,以获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较好统一。

2.秸秆还田与土壤培肥技术主要通过实施秸秆全(半)量还田、配方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高效肥与缓效肥相结合,塑造一个耕层深厚、结构良好、保水与保肥性能好、营养元素平衡而丰富、肥力稳而长的高产稻田,实现水稻土壤培肥的目的。

3.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通过大力实施水稻耕整地、育秧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机械化,特别是大力实施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降低水稻生产强度与劳动成本,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适宜区域:适用于长江流域稻区及华南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