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其他 > 中国教育的发展如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 其他

中国教育的发展如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其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是一个新课题,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方式“转而不变”困扰着中国经济。造成“转而不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中国教育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偏低;创新型人才过少,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技术工人短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受到阻碍等等。针对目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加快教育改革、协调教育发展与经济式转变的关系,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且不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单是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城区中,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家财政支出不足,使教育负担向居民个人转移。全国妇联最新的调查指出,目前仅大学的学费就至少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4%,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10%。如此沉重的教育负担,也大大地抑制了居民消费。教育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劳动者素质总体上依然偏低。而大量低素质劳动力的存在,成为我国目前处在世界产业链低端的根源。除了教育投入不足,现在的人才培养结构也与经济结构调整相脱节,以至于,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

3、教育优先是我们国家确定的重大战略,因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没有这优先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全社会的支持,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创新国家都难以实现。要继续扩大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特别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继续提高教育质量。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不太够,现在我们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提高科技进步、管理和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科技进步靠什么,管理靠什么,创新靠什么,还是要靠这种创新性的人才。要加快调整教育结构,将职业技术教育置身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得我们的一般劳动者有更好的技能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转变。要更加重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特别是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这也是导致我们经济发展失衡的根源之一。

4、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有33%贡献率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教育发展在促进这种转变中功不可没。

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人才资源,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人才培养重点。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据统计,德国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当地产业与开设专业对接,开设课程与企业生产对接,大力开展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