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害症状赤星病病菌主要侵染苹果树的幼嫩组织。
1.1 幼叶受害 开始在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病斑中央橙黄色,边缘淡黄色,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浅黄色粘液,粘液干后小粒点变成黑色。病斑组织逐渐肥厚,正面微凹陷,背面凸出并生出淡灰褐色毛状物,毛状物先端破裂,散出黄褐色粉未,病斑以后逐渐变黑枯死,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
1.2 幼果受害 初期症状与叶片受害症状相似,在果面产生橙黄色病斑,以后病斑凹陷,形成黑色木栓化硬疤,在病斑上产生小黑点和毛状物。病部生长停滞,坚硬,多形成畸形果,容易早落。
1.3 新梢,果柄,叶柄的受害症状与果实基本相似,病部稍隆起,也能长出毛状物,后期病部龟裂,叶柄、果柄受害易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病部以上枝梢常枯死,易折断。
2 发病规律赤星病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等转主寄主枝上形成菌瘿越冬,翌春3月份形成冬孢子角,春季遇雨,孢子角吸水膨胀,萌发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苹果树上,侵染苹果的幼嫩组织,苹果树从展叶开始到展叶后20天内最易感病,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病菌侵染后约经6~10天的潜育期,即在叶片正面呈现橙黄色病斑,然后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孢子器内产生性孢子,并由性孢子器孔口随粘液溢出,靠昆虫、雨水传带到异性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在叶背面形成锈子器,在其中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再侵染苹果树,传播到转主寄主的小枝上,萌发侵入危害,并在其上越冬,到翌春再形成冬孢子角,继转到苹果树上危害,该病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发生重复侵染,一年只有一个短时期内产生担孢子侵染苹果树。担孢子寿命不长,传播距离约在5km的范围内。
3 发病条件
3.1 转主寄主 赤星病病菌有转主寄主的特性,必须在转主寄主如桧柏、龙柏等树木上越冬,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因此赤星病的发生轻重,与转主寄主的多少和与苹果园距离远近有直接关系。在苹果园周围5km范围内,如果没有桧柏、龙柏等树木,苹果锈病一般不会发生。
3.2 气候状况 赤星病发生与春季气候关系密切。若苹果发芽展叶前天气干燥,而展叶后气温高,雨水多,冬孢子大量萌发,赤星病就会严重。2009年春天的气候就是这样,故赤星病发生严重。因此每年2~3月份的气温高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多少,是影响当年赤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3.3 病菌基数 在苹果园周边有桧柏、龙柏等,而且转主寄主树上的越冬病菌基数大,初侵染源充足,赤星病发生就严重,反之,则发病较轻。
4 防治措施
4.1 切断传染源,清除转主寄主 伐掉苹果园周围5km以内的桧柏、龙柏等中间寄主,是防治赤星病最彻底有效的措施。在新建苹果园时,应考虑附近有无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存在,若有应清除,如不能清除,则不宜建苹果园。
4.2 铲除越冬病菌 对苹果园周围的桧柏树要及时喷药,主动防治,铲除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源。即在3月上中旬(苹果树发芽前)对桧柏等转主寄主先剪除菌瘿,然后喷布4~5波美度石硫合剂。
4.3 喷药防治 喷药的时间应掌握在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苹果树展叶后,如有降雨,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喷1次40﹪睛菌唑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43﹪的戊唑醇,间隔10~15天再喷,可连续喷2~3次,能基本控制赤星病的发生。若防治不及时,要在叶片正面发现病斑时,及时喷药,也可控制病害的发生。
上一篇: 果树病虫草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吗?
下一篇: 如何栽培柴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