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技术有哪些? 小麦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技术有哪些?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清丰县六塔乡六塔村发生小麦全蚀病较重,做为本村包村技术员,经常收到农民朋友的咨询,为更好的服务农民,解决这个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我想请问大家,小麦全蚀病好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目前生产上推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A.农业措施 1、搞好种子检疫,严保无病区,防止带病菌种子传入无病区。2、封闭扑灭零星发病区,对零星初发地块发病中心的根茬全部拔出并烧毁,如何进行药剂处理。3、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钼肥等),可提高抗病能力。4、轮作倒茬,适时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B。化学药剂防治 最常用的药剂有三挫类、福镁类杀菌剂(三锉酮、已挫铜、戊挫醇、苯醚甲环锉、福美双等)。 施药方法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田间喷雾或灌根。 全蚀净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简便、积极的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技术:

①保护无病区。对未发生全蚀病的乡村,要严把种子关,严禁带病种子传入,对从病区来的收割机、播种机等农机具进行严格清洗,防止病土传入无病田。

②消灭零星发病区。对点片发病、有明显发病中心的地块,麦收前做好标记,划出发病中心范围。麦收后,将标记区根茬连同根部拔出田外,于空地处烧毁,病区土壤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各1份浇灌,药量根据病区大小使用,一般1分地(66平方米)各100克即可。

此外,在点片发生的病田实行轮作倒茬也是一条有效措施。坚持1-2年种植一次非寄主作物,倒茬的作物可以用豆类、瓜类、薯类、棉花、蔬菜、油葵等,能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

③减轻重病区

⑴大量增施有机肥,保持氮磷平衡,适量施用钾肥。 秋耕前亩施土杂肥4000—5000公斤可增加佶抗菌数量,施用磷酸二铵20公斤或过磷酸钙100公斤加尿素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可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⑵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专治小麦全蚀病的全蚀净种衣剂按1—1.5毫升药剂拌1斤种子的比例进行拌种。拌种时要与杀虫剂配合使用。拌种时一定要使种子均匀着药,以保证药效。全蚀净能有效控制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菌侵染,只需一次拌种即可达到防治目的。

土壤处理:亩用50%多菌灵加15%粉锈宁各0.5公斤,也可用20%三唑酮乳油0.5公斤对水100公斤,稀释后在秋种造墒时随浇水灌入土壤中,如不用浇水可直接喷在地表,然后耕翻整地。也可在春季用药剂浇灌,方法同上。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危险性真菌病害,是典型的根腐和茎腐性病害。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玉米、早稻、燕麦等农作物,以及毒麦、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
  其发病条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栽培制度、土质肥料、整地方式、小麦播期、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主要为: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倒茬发病轻;土壤肥力低,尤其是严重缺磷的地块发病重,土质疏松,碱性土壤发病较重;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是全蚀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深翻倒土发病轻,浅刨发病重;冬小麦早播发病重,晚播发病轻。
  其表现症状: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黄叶多、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和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症状最明显,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
  其防治方法如下:
  深翻倒土,减少土壤表层有效菌量。合理安排作物,有计划倒茬,实行与棉花、马铃薯、蔬菜等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采用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增施锌肥(每亩1-1.5kg)增加小麦植株抗病力。种植耐病品种,适期晚播,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
  药剂拌种。可用2%立克秀拌种,或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兑水2-3公斤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后播种。
  喷雾防治。于翌年返青期,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00-150g兑水60kg顺垄喷洒,在拔节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危害。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危害严重,可以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全蚀病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耐病品种,2、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调种、引种,如非引种不可时,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3、轮作倒茬,可以和棉花、瓜类、薯类作物倒茬,连续2--3年。但与花生轮作效果不佳。4、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保持N、P肥平衡,适量增施钾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二、化学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①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拌细土30公斤撒于地表,耕地时翻入地下。②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公斤+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公斤,兑水1000升配成混合药液,喷洒地表,然后耕地。
2、种子处理:播种前用药剂拌种。①用12.5%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拌麦种10公斤,拌匀后晾干播种。②2%戊唑醇湿拌剂10--15克或20%粉锈宁乳油10--15毫升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15克,兑水700毫升,拌麦种10公斤,拌匀晾干后播种。
3、小麦秋苗药剂灌根。
小麦播种一个月左右,秋苗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顺垅灌根,使药液渗入根部,亩用药液75公斤。
4、返青至起身期,小麦春苗药液灌根,用药和喷灌方法同秋苗,但注意灌根前后几天不要浇水。
5、拔除病株。对麦田出现的枯白穗病株及时拔除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埋,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15%三唑酮300倍液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或撒生石灰消毒。
以上几种综合防治措施,要根据病情轻重酌情采用,重病区可以几种防治方法联用,发病中等地块可以采用种子处理+冬前苗期灌根+拔除病株为主,对轻发病麦田以种子处理+拔除病株为主。对发病特别严重的麦田,除上述几种方法联用外,还要和非寄主作物--棉花、大蒜、甘薯等轮作倒茬,轮作2--3年。但与花生轮作效果差。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危害严重,可以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全蚀病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调种、引种,如非引种不可时,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轮作倒茬,可以和棉花、瓜类、薯类作物倒茬,连续2~3年,但与花生轮作效果不佳;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保持N、P肥平衡,适量增施钾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2 化学药剂防治
  2.1土壤处理 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拌细土30公斤撒于地表,耕地时翻入地下;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公斤+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公斤,对水1000升配成混合药液,喷洒地表,然后耕地。
  2.2种子处理 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75%,对水2~3公斤,喷拌麦种50公斤,凉干后播种,可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粉锈宁拌种有轻度为害,特别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抑制出苗。一般推迟出苗2天左右,成穗数也有减少,因而应抢墒或造墒播种,播种量可加大10%左右,可用敌务脱,治萎灵拌种,效果较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需防治,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亩用药量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亩用药量100~150克),对水50~60公斤喷浇麦苗。
  2.3药剂灌根 小麦播种一个月左右,秋苗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顺垄灌根,使药液渗入根部,亩用药液75公斤;返青至起身期,小麦春苗药液灌根,用药和喷灌方法同秋苗,但注意灌根前后几天不要浇水。
  2.4拔除病株 对麦田出现的枯白穗病株及时拔除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埋,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15%三唑酮300倍液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或撒生石灰消毒。
  2.5收获期防治 封锁区内的小麦收割时要做到单收单打,指定收割机收割。收割机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到封锁区外作业。消毒方法:首先清除收割机械上沾附的泥土,然后用500倍粉锈宁喷施机械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