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人工繁殖的技术要点包括亲蚌选择、钩介幼虫发育、采苗等主要步骤。
(1) 亲蚌体质。用不同水域不同水系雌雄亲蚌繁殖,防止近 亲繁殖,出现种质退化现象。选择体质健壮,无病、闭壳敏捷有力,壳色光亮的亲蚌,按1:2的雌雄比例配组吊养,可以同串吊 养,也可以分串吊养,但它们的后端要尽可能互相接近,两串间距约10厘米。
(2) 繁殖
(3) 钩介幼虫检查。检查钩介幼虫成熟度的常见方法有3种: ①肉眼观察:用开口器打开贝壳,观看外鳃饱满度和颜色。在饱满的外鳃中如出现凹陷的,多数已经成熟。②针刺观察法:用针 刺破蚌前端的外鳃,再用吸管吸取一点受精卵,置于玻璃片上,加一滴水,如呈粒状小点散开在水中,说明不成熟,如在操作中 觉得有丝状或呈絮状的纠缠而不易分开时,说明钩介幼虫已出膜成熟。③显微镜检查:将卵挑出放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 如一个视野里的钩介幼虫,大部或全部破膜,已具有活动力,双壳有钩齿,并且足丝相互粘连,说明这批卵大部或全部已发育为 成熟的钩介幼虫。
(4) 附苗鱼准备。雌蚌排出的钩介幼虫不能独立生活,必须 寄生在鱼类鳃丝和鳍条上,吸取鱼体营养,完成变态成为稚蚌,然后脱禽宿主鱼营底栖生活。宿主鱼是关系到蚌繁殖成功与否的 关键因素,必须做好宿主鱼的准备工作。目前生产上广泛用黄颡鱼做宿主鱼,宿主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伤,应经过2〜3次的拉 网锻炼,以适应附苗的密集环境。
(5) 采苗方法。将性腺成熟雌蚌,洗净壳面的青苔和污物, 阴凉处干放刺激30分钟。平放在水池或大盆中,放人清水(水温 与蚌池水温相差不能超过士rc),待雌蚌排出成团的絮状物(即钩介幼虫),有一定密度时,取出lip蚌放人另一个装有清水的容器 中,让雌蚌继续排苗,然后放人附苗鱼,用手轻轻搅松絮状物, 扩大附鱼苗的接触面。一般每平方米采苗容器,可放雌蚌15〜30只, 50克/只黄颡鱼80〜100尾,附苗时间为10〜30分钟,待黄颡鱼 鳍条、鳃上都附满白色小点,就可以将附苗放入脱苗池中。采苗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①为了避免雌蚌流产现象,在检 查雌蚌成熟度时必须注意动作要轻快,最好在原地进行,不成熟 的雌蚌放回原处继续培育。②鱼体附苗要适当,不能过密,否则 会影响附鱼苗的成活,一般50克左右的黄颡鱼每尾可附苗1000〜 2000只。经常检查进水系统,防止附鱼苗缺氧。③做好幼蚌苗的 采集和培育。蚌苗从鱼体上开始脱落到结束,需要3〜4天,当蚌 苗全部脱落后,将黄颡鱼及时捞出,在捞鱼时,网不能贴池底, 以免伤害幼蚌苗,流入幼蚌苗培育池的水质要求肥沃、清新,水 流缓慢,进水孔要套上40目的纱布,防止鱼、虾等敌害进入。加 强日常管理工作,执行严格的值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