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中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 水稻

中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培育无病秧苗: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统一育秧、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育秧,阻隔稻飞虱迁入秧田剌吸传毒危害。  

2、秧田期药剂防治:播种前采用吡虫啉拌种处理,按每公斤干种子拌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对适量水调成药浆拌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即可播种,在秧苗移栽前施一次“送嫁药”;未经拌种处理的秧田,于秧苗一叶至三叶一心和移栽前各喷药一次,秧田周围杂草也同时喷药。药剂可选25%吡蚜酮可湿粉20~25克/亩,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粉40克/亩。  

3、分蘖期药剂防治:移栽时,要注意剔除矮小病秧;移栽到大田后,适时喷施速效和持效杀虫剂等,压低稻飞虱虫口数量,降低病害流行风险。药剂可选(亩用量)25%吡蚜酮可湿粉20—25克或10%醚菊酯悬浮剂50ml或25%噻嗪酮(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噻嗪•异丙威可湿粉150克或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克,加入2%宁南霉素200毫升,兑水45~6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间要留有浅水层3—5厘米,且保水3—5天。  

4、及时拔除病株:在水稻栽后20天内,对丛病率超过3%的发病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踩入泥中,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或将储备秧苗补上。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促早发,保证有效分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