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绝大多数菌核在田间都在发芽后烂去。保藏一年以上的菌核大部分丧失发芽率。与水稻、大、小麦等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病害减轻率91.5%。油菜地畦一般不宜超过2米宽,畦成龟背形,畦沟和围沟深度应在30厘米以上。开花前要及时清沟,做到既能排又能灌,保证田间不积水。品种间抗病性能差异很大,秦油二号比较抗病,而双低“51”油菜 抗病性差。秋季深耕,春季中耕培土1-2次,可以破除、淹理子囊盘。发病前及时摘除中、下部老黄叶,多施钾肥或草木灰,增强茎杆抗病能力。2、化学防治。播前用50%二甲菌核利(速克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3-0.5%,防治效果为67.8%,增产幅度为11.5-15.8%。也可用2公斤50%二甲菌核利处理土壤。在油菜花期(50%油菜开花),而茎杆尚未发病时开始喷药。两次喷药间隔时间为8-10天,可用50%二甲菌核利,每亩用药25-3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92.3%,增产效果24.92%。50%异菌脲(扑海因),每亩66-100克,兑水10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85.5%,增产效果为20.5%。40%多菌灵,每亩用药37-62克,兑水100公斤喷雾,防治效果为65.25%,增产效果为12.35%。此外,还可于盛花期和盛花末期各喷1次硫磺、石灰粉(1:8),每亩用量3-45公斤;或草木炭、消石灰粉(4:1),每亩喷粉25-30公斤。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麻秆”、“霉蔸”等,是影响油菜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油菜的菌核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其主要防治技术措施如下。
1.防止种子带菌通过筛选、风选、药剂拌种等方法消除菌核和杀灭种子表皮病菌,播种无病种子。在播种前可用0.5~0.75克食盐或0.5~1千克硫酸铵,兑水5千克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用清水洗干净后再播种。
2.水旱轮作,避免连作苗床、大田不重茬。油菜地尽可能避免连作,最好实行水旱轮作,以减少田间菌核量。油菜收获后,将在田间、路旁和脱粒场等处的病残体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3.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群体结构,注意开沟排渍,做到雨住田干。秋季深耕,春季中耕培土1~2次,可以破除、淹埋子囊盘。及时除草,减少田间荫蔽。重施基肥,增施有机肥、磷钾和硼肥,适当施用氮素化肥。早施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用氮肥。做好中耕培土,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减轻病菌蔓延危害。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适当降低油菜的种植密度,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适时药剂防治油菜花期是最易感病期,也是防治油菜菌核病的关键时期。一般喷药2次,掌握在初花期用好第1次药非常重要,7~10天后用好第2次药,2次药后若遇连续阴雨天,还应设法用好第3次药。为保证防病效果,用药时一要坚持对足水量50~60千克;二要坚持喷粗雾,从花到基部茎秆都要处处喷到,使植株外表形成药剂保护层。喷药时在保证药液喷洒植株各部位的前提下,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茎叶。常用药剂:4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625克/公顷,兑水150~300千克,于发病初期拌土撒施根部附近;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750~937.5克/公顷,兑水600~750千克,每7~10天喷雾1次,共喷两次;50%乙烯利菌核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62.5~7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发病初期,每7~10天喷雾1次,共3~4次;40%多菌灵悬浮剂或25~50%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62.5~937.5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500~7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25~450克/公顷,兑水750~1125千克,于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1次;或50%咪鲜胺锰盐,40克兑水20千克喷雾。在油菜盛花期,摘除植株中下部的黄叶、老叶和全株的病叶,并将摘下的叶片带到田外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油菜菌核病病菌已普遍对多菌灵类药剂产生了抗性,使用菌核净、腐霉利、使百克、万霉灵(乙霉威)、敌力脱(丙环唑)单剂及其复配剂等效果较好,同时也应选用早熟、抗病、优质高产的油菜品种。
上一篇: 山鸡 孵化效果如何检查与分析
下一篇: 红凤菜露地栽培如何进行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