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棉花 > 棉花枯、黄萎病有何发病规律? 棉花

棉花枯、黄萎病有何发病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棉花枯、黄萎病病菌都能在土壤、种子、病残体中越冬。新病区主要靠调运带病种子传人,老病区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和病残体。土壤里的病菌在条件适宜时,由棉花根部的伤口或根毛侵入,黄萎病病菌还可直接由根表皮侵入。侵入后病菌在维管束内繁殖、扩展,并可向上蔓延到茎、枝、叶、铃和种子等部位,导致植株凋萎。最后病菌又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借水流、人、畜、农事活动等途径传播扩散,蔓延速度极快,有“一年一点、两年一线,三年一片、四年绝收”的说法。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除因病原侵染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
(1)温、湿度。棉花枯萎病:苗期,当土温升至20C时开始发 35病:蕾期,当土温升至25—30C时,如雨水多则形成发病高峰;夏季,当温度达到32'C以上时病害停止扩展,出现隐症:秋季气温降至25℃左右,遇多雨,病情叉上升,常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棉花黄萎病:苗期很少发病,一般蕾期开始发生,花铃期病害盛发,如遇多雨,气温在28℃以下,病害极易流行;到吐絮期病害停止发展。
(2)耕作栽培。长期浅耕连作,施用病残体沤制的粪肥以及伏旱、灌溉技术不当的,棉花枯、黄萎病发生重。反之,秋季深耕,合理轮作,增施磷、钾肥以及合理灌溉的,病害发生轻。
(3)其他因素。土质黏重、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土壤中性或微碱性的棉田发病重。不同品种因抗性不同,发病情况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