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适中,营养价值高,历来被人们作为填闲、救灾作物,要想荞麦获得丰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茬整地。荞麦忌连作,前茬最好是土豆茬或谷茬。荞麦为直根系作物,根系不十分发达,同时芽子软,因此播前要浅耕灭茬,精细整地,为保全苗齐苗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种子处理。播前要晒种2~3天,然后采用温水浸种的办法进行选种,即用35℃的温水浸种15分钟,除去漂浮的秕粒,再将沉在下面的饱粒捞出晾干,并拌种。拌种方法:一是取1~5公斤草木灰在水中浸泡1~2天,在播前一天用草木灰液喷洒种子,10公斤种子洒草木灰液1公斤。并把草木灰残渣混在种子中拌匀,经3~4小时后种子不结块,即可播种,能提高产量。二是用40%五氯硝基苯粉0.5公斤拌种50公斤,可防治立枯病、轮纹病、褐斑病和白霉病。
三、抓紧抢播。荞麦生长既喜温凉环境,又怕霜冻。播种太早,生育前期易受到高温影响;播种过晚,生长后期易遭霜害。农民多年栽培经验是:立秋早,白露迟,处暑播种正当时。
四、增施肥料。荞麦耐瘠薄,但适当增施磷钾肥能显著提高产量,但不能施入氯化钾,因氯离子会引发斑病导致减产。亩施过磷酸钙20公斤和尿素6公斤作底肥,既经济,增产效果又显著。施用时要注意把化肥与种子分开,防止烧苗。
五、合理密植。荞麦过稀过密都会影响产量。生产实践证明,以亩播量3.5~4公斤为宜,亩保苗14~16万株。播深3~4厘米,覆土厚度一般3厘米。播完种后如土干爽,可用木磙子压一遍;如土湿,可用马拉木杆拖一下即可。
六、田间管理。要及时松土,促进生长发育,三叶期间苗,使苗分布均匀。苗高9~10厘米时每10天中耕一次直至现蕾期封垄。始花期喷0.3%磷酸二氢钾液和0.1%钼酸铵或硼酸溶液。盛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时间以上午8~10时为宜。方法是用绳子或木杆横向牵动植株2~3次,每三天一次。有条件的农户在盛花期每15亩放养蜜蜂两箱。发生虫害及时防治,对粘虫、草地螟和钩刺蛾以及蚜虫要及时防治。
七、适期收获。霜降前,当全株有70%的籽粒呈黑褐色时,应抓紧时间于早、晚收获,并扎捆或扎把,竖放在室内,让荞麦充分后熟。
选用良种是投资少、收效快、提高产量的首选措施,苦荞品种各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要因地制宜。
(1)选茬:轮作制度是农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轮作,也称换茬,是指同一地块于一定年限内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以调节土壤肥力,防除病虫草害,实现作物高产稳产,“倒茬如上粪”说明了轮作的意义,连作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更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荞麦对茬口选择不严格,无论在什么茬口上都可以生长,但忌连作。为了获得荞麦高产,在轮作作物中最好选择好茬口,比较好的茬口是豆类、马铃薯,这些都是养地作物;其次是玉米、小麦、菜地茬口,这些都是用地作物。
(2)整地:荞麦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强,只要气候适宜,任何土壤,包括不适合于其它禾谷类作物生长的瘠薄地、新垦地均可种植,但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水力强、通气性好的土壤能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荞麦。
各地的地形、土质、种植制度差异很大,故播种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条播、点播和撒播,科学种植荞麦应倡导条播。撒播因撒籽不匀,出苗不整齐,通风透光不良,而产量不高;点播太费工;条播播种质量高,有利于全面协调发育。从而得以苦荞麦产量的提高。
条播
主要是畜力牵引的犁播。根据地力和品种的分枝习性分窄行条播和宽行条播。条播以167~200厘米开厢,播幅13~17厘米,条播的优点是深浅一致,落子均匀,出苗整齐,在春旱严重、墒情较差时深墒播种、适时播种、保证全苗。条播还便于中耕除草和追肥,条播以南北垄为好。
点播
采取打塘人工点播,这种方式除人工点播不易控制种子量外,每亩的穴数也不易掌握,营养面积利用不均匀,还比较费工,以167~200厘米开厢,行距27~30厘米,窝距17~20厘米,每窝下种8~10粒种子,待出苗后留苗5~7株。
开厢匀播
厢宽150~200厘米,厢沟深20厘米,宽33厘米,每亩播饱满种子3~4kg。
撒播
在一些地区小麦收获后,先耕地随后撒种子,由于撒播无株行距之分,密度难以控制,田间群体结构不合理,密处成一堆,稀处不见苗。田间管理困难,一般产量较低。[7]
荞麦是一种需肥较多的作物,要获得高产,必须供给充足的肥料,根据研究,每生产100kg荞籽粒,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4.01~4.06kg,磷1.66~2.22kg,钾5.21~8.18kg。吸收比例为1∶0.41~0.45:1.3~2.02,氮、磷、钾的比例和数量与土壤质地、栽培条件、气候特点有关,但对于干旱瘠薄地和高寒山地,增施肥料,特别增施氮磷肥是荞麦丰产的基础。
施肥应以“基肥为主,种肥为辅,追肥为补”,“有机为主,无机肥为辅”,施用量应根据地力基础、产量指标、肥料质量、种植气候特点科学掌握。
构成荞麦产量的因素主要是每亩株数、每株粒数和千粒重,三者都和密度有关。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气、热和养分,协调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在群体最大限度发展的前提下,保证个体健壮地生长发育,使单位面积上的株粒数和粒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获得高产。由此可见,密度对株粒数和粒重影响较大,通过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协调各产量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产量有显著效果。
下一篇: 西红柿中后期的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