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潜伏期4~9天,11天以上者少见(猫泛白细胞减少症为3~5天,犬细小病毒病为5~12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1.最急性型 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食欲废绝后12~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型 患貂高烧,体温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饮欲增强,食欲减退或拒食,呕吐,拉稀、排出混有血液、黏液样、灰白色或粉红色的蛋清样稀便,一般在病的后期,排出典型的黄褐乳白色或粉红色混有血液样管状脱落的肠黏膜,管形稀便,所谓套管样便。病程7 --14天,转归死亡。
3.慢性型 病貂耸肩弯背,被毛蓬乱,无光泽,喜卧于小室内,排便频繁,里急后重,粪便液状,常混有血液,呈粉红色或灰白色,有的排出褐红色胨样管型便。由于下痢脱水,自家中毒,病貂表现极度虚弱、消瘦,常常四肢伸展卧于笼内。用显微镜检查粪便有大量没消化的纤维素、白细胞和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和血液。白细胞减少,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增多,淋巴球则相对减少。一般经1~2周后转归死亡,个别的慢性病貂也有耐过,自然治愈,长期带毒,生长发育迟缓。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学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要作出确切的诊断,排除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肠炎,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水貂细小病毒肠炎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特异荧光抗体染色、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的ELISA方法、血凝及血凝抑制、电镜法以及对流免疫电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核酸探针检测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PCR方法诊断细小病毒性肠炎。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在这里不再赘述。
治疗 当前对病毒性传染病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在发病的早期,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而降低病死率。免疫血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价格比较高,使用不普遍。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发现并正确诊断,采取紧急接种,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预防措施
1.进行预防接种 发生本病的貂场或地区(疫区)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目前国内外研制使用的疫苗较多,有同源组织灭活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弱毒细胞苗以及猫源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我国成功地研制出病毒性肠炎同源组织灭活疫苗和细胞培养灭活苗、细胞培养弱毒疫苗以及各种联苗。但要注意国内生产的疫苗由于生产厂家不同,质量、效价不尽一样,使用起来效果也不一样,所以要注意疫苗的质量和使用方法。
疫苗预防接种时期:一般应在仔貂断乳7~15天后(即6月末7月初)进行。发病貂场立即进行紧急疫苗接种。在引进前(种貂售出场)30天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由未发过病的貂场调人种貂必须这样做,之后方可混人大群饲养。
2.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
(1)严禁猫、狗和禽类进入貂场;引进种貂,入场后应隔离15~30天。
(2)当水貂场有病毒性疾病流行时,应停止一切串兽活动。
病貂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病貂应由专人管理,不得乱串,对死亡的尸体及污染物等,一律烧掉或深埋。对污染的用具及器皿,要高温消毒(蒸、煮)。病愈后的水貂,一律留在隔离场(棚舍),一直到取皮期淘汰取皮。
发病场的貂皮,应在室温30~35℃,相对湿度40%~60%条件下处理48小时。
(3)刚发过病(一年以内)的貂场,严禁输出种貂,貂笼要用火焰消毒,产箱(小室)用2%福尔马林或苛性钠溶液消毒,地面用5%工业用苛性钠溶液或10%生石灰乳消毒。粪便堆集在距场较远一点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
上一篇: 禽去霉菌病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下一篇: 请问小龙虾一亩水面能产多少商品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