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 水稻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规律:

(一)生活史

褐飞虱
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发生的代数,随纬度和年总积温、迁入时期、水稻栽培期而不同。海南:12代;广东、广西:8-9代;江淮:3-4代;北纬35°以北:1-2代。越冬北界大体在1月份12℃的等温线(北纬23°-26°,北回归线附近)。
低温和食料缺乏是限制其越冬的两个关键因子,因此,水稻(包括野生稻)在冬季能否存活作为褐飞虱能否在当地越冬的生物指标。
褐飞虱各虫态无滞育越冬的特征。我国每年初次发生的虫源主要由亚洲大陆南部和热带终年发生地由南向北迁飞而来。每年春、夏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推进而逐代逐区向北迁移,常年可出现5次自南向北迁飞。3月下旬到5月,随西南气流由北纬19°以南终年发生区迁入,主降在珠江流域及闽南等地,在早稻上繁殖2代后,于6月间早稻黄熟时产生长翅型成虫向北迁飞,主降在南岭南北,波及长江以南;7月上旬从南岭南北稻区迁入长江流域,并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长江以南双季稻成熟时,迁至江淮间和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淮北及江淮单季稻成熟时,开始随南向气流向南迁移,常年可出现3次回迁。[2]
白背飞虱
为迁飞性害虫。在我国由南向北发生代数因地而异。海南省南部年发生11代,长江以南4-7代,淮河以南3-4代,东北地区2-3代,新疆、宁夏两自治区1-2代。在北纬26°左右地区一卵在自生稻苗、晚稻残株、游草上越冬,在此以北广大地区虫源由越冬地迁飞而来。[2]
灰飞虱
在我国由北向南年发生4-8代,华北地区4-5代。在各地均可越冬。在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冬季3中虫态均可发现,其他各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沟边、河边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尤以背风向阳处为多。气温高于5℃时,能爬上寄主取食;低于5℃时,潜伏在寄主根际和土壤缝隙中不食不动。当早春旬平均温度10℃左右,越冬若虫开始羽化,12℃以上达羽化高峰。[2]

(二)主要习性

飞虱成虫均可分为短翅型和长翅型两种。短翅型为居留型,繁殖势能较高;长翅型为迁移型。1-3龄是翅型分化的关键虫期,其中1龄若虫的营养状况与翅型的分化关系尤为密切。[2] [1]
褐飞虱
成虫对生长嫩绿的水稻有明显趋性,长翅成虫有明显趋光性。成虫、若虫喜阴湿环境,在孕穗期植株上吸食量最大。正常条件下每雌平均产卵200-700粒。在生长季节20多天就可繁殖1代。[2]
白背飞虱
其习性与褐飞虱相似,主要区别是白背飞虱雄虫仅为长翅型,飞翔能力强,一次迁飞范围广;雌虫繁殖能力较褐飞虱低,平均每雌产卵85粒;成、若虫栖息部位稍高,不耐拥挤,田间分布比较均匀,水稻受害比较一致,几乎不出现“黄塘”。[2]
灰飞虱
若虫的迁移性较弱,拔秧或收割后能暂栖田埂边杂草上,然后就近迁入作物田危害,越冬若虫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