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及流行规律
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均可发生流行病,危害种类较多,以鲢、鳙、鲤、鲫、鲂、鲮等鱼种为多,1~2龄成鱼危害较重。流行时间4~10月份,流行盛期为5~9月份,6~7月份为急性暴发期,10月份后至翌年3月份病情有所缓和;疾病流行水温为9~36℃,28~32℃为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严重时,整个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此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及水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重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预防措施
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
1 苗种用全菌苗,或毒素苗进行免疫,确保放养健康鱼苗。
2 清除鱼塘淤泥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据研究资料表明,此类细菌在淤泥中存活时间可达1年以上,因此,若清淤不彻底则成为重要的发病根源。
3 强调彻底清塘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鱼池塘每年冬季放干曝晒,纳水前用生石灰750kg/公顷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菌。
4 发病流行季节,每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0.1~0.2)×10E-6,同时内服氟哌酸等抗菌药饵,每日1次,连用3d,用量为治疗量的1/2。
治疗方法
1 每立方米水体施用生石灰30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2%)1g,或漂白粉精(有效氯60%~65%)0.2g,或强氯精(有效氯85%)0.2g,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及水体中的寄生虫与病原菌,每周2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
2 投喂氟哌酸药饵,每千克鱼用药20~50mg,每天1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后2~3d
流行情况
该病危害的伍类主要有鲢、鳙、鲂、鲫、鳗、鳝等龟类,水温持续在28℃以上的高温季节及高温季节过后仍保持在25℃以上的水温条件时,最易暴发流行,危害各种规格的鱼类。
预防措施
1.适当降低养殖密度。进入高温季节,鱼体的代谢增强,摄食量增加,排泄的废物增多,有机物的分解加剧,积累的有害物质超过池塘本身的自净能力,造成池塘水质恶化,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菌的侵袭。因此,在池塘条件允许时,进入高温季节后,可根据池塘本身条件、养殖水平等拉网分塘,适当降低养殖的密度。
2.及时降低池塘氨氮与亚硝酸盐含量。养殖鱼池池水、底质恶化时,池塘积累的有害物质中对鱼类影响与危害最大的是氨氮与亚硝酸盐。笔者治疗暴发病时在多个地区测定发现,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池塘中的氨氮与亚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病塘。氨氮中的未离解氨氮对鱼有很强的毒性,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抑制鱼的生长,损害鱼鳃,使鱼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害。而亚硝酸盐主要通过破坏血蛋白,将亚铁血红蛋白转成亚硝基血红蛋白从而使其失去携带氧的能力,危害鱼类。进入高温季节后,由于藻类的繁殖,水体PH值偏高,更易造成氨氮与亚硝酸盐的积累,因此,必须及时降低池塘中两者的含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换水的方法及时降低两者的浓度。换水不方便或周围鱼池发生病害不便换水时,可使用底质或水质改良剂,可及时有效降低池塘氨氮与亚硝酸盐的含量;同时辅助使用水体增氧剂效果更好。
3.使用质量较好的商品饲料投喂。由于目前池塘养鱼中大都实行高密度精养方式,基本上投喂商品配合饲料,天然饲料基本不投喂或投喂很少,有些养殖者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往往采用廉价的低劣配合饲料进行投喂,有的甚至采用单一的菜饼等投喂,造成营养不全,鱼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发生脂肪变性,使鱼体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成为疾病的易感群体。因此,在鱼类生长迅速而疾病多发的高温季节,应投喂质量较好的商品饲料,或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复合矿物质、免疫调节剂等,可有效促进生长和加强鱼体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4.及时杀灭鱼体寄生虫。虽然寄生虫本身不会直接引起鱼类死亡,但不能忽视,因为鱼的鳃及皮肤被寄生虫损伤后很容易感染患病,且一旦患病,病情也较严重,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及时有效杀灭鱼体体表的寄生虫,防止鱼体体表受损后继发感染暴发病。同时,杀虫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硫酸铜、敌百虫等毒性和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可选用药性温和、对鱼类和水体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可大大减少对鱼体的刺激和保护池塘水质。
5.使用消毒药物进行预防。在暴发性疾病流行的高温季节,可定期在池塘食场周围或全池泼洒高效温和的消毒药物,如二氧化氯制剂等消毒剂,可有效杀灭病原菌,改善池塘环境,防止疾病暴发。
治疗措施
发生暴发性流行病时,要尽早治疗,同时,治疗时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才能保证确切的疗效。
1.如果鱼体体表有寄生虫寄生,须先杀灭体外寄生虫。注意不能使用硫酸铜,以免加重暴发病病情。可根据寄生虫的种类选用较温和的杀虫药物。
2.使用杀虫药的第2天,开始使用治疗暴发性流行病的专用药,连续使用2次,如病情较严重,第1次使用时可加量使用,第2次可按说明正常使用。一般用药2~3天后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
3.使用消毒药物期间,同时内服抗菌药物5~7天。内服药物可选用水族金安(15~20克/100公斤鱼)、氟哌酸(2~5克/100公斤鱼)、环丙沙星(1~2克/100公斤鱼)等。
4.治疗后7天左右,全池泼洒生石灰1次,以调节池塘PH到8.0左右。
上一篇: 西红柿红粉病发病有哪些条件?
下一篇: 越冬黄瓜苗嫁接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