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病鸭表现精神沉郁,头颈缩起,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羽毛松乱,两翅下垂,两脚发软,走动困难,若强行驱赶则见两翅拍地而走,走几步就倒地不起,此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其下水,则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 病鸭眼周围湿润、流泪,眼睑肿胀,有的流出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使眼睑粘连不能张开,有的眼睑外翻,结膜充血、出血或形成小溃疡。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无力。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粘膜外翻,粘膜面有黄绿色的假膜且不易剥离。 病后期,体温下降,体质衰竭,不久即死亡。急性病例,病程一般为2~5天,亚急性约6~10天,病死率达90%以上,个别不死的病例转为慢性,呈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一般减产30%左右,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 防治 (1)预防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鸭场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鸭时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2周证明健康后方能合群。建立健全消毒防疫措施,不在疫区水域或野禽出没的水域放养。定期注射鸭瘟弱毒疫苗,种鸭每年接种两次,用1000倍生理盐水稀释疫苗。20~30日龄雏鸭,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2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60日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 一旦爆发鸭瘟,应严格封锁现场,立即用鸭瘟鸡胚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同时被污染的饲料要经高温消毒,饮用水可用碘化类消毒药消毒,对病鸭进行扑杀加工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2)治疗在发病初期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或鸭瘟康复鸭的血清,每只肌肉注射0.5毫升,有一定疗效。或用聚肌胞进行早期治疗,成年鸭每次肌肉注射1毫克,3天1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或采用下述中草药配方进行治疗: ①川芎15克、滑石20克、银花10克、千里光10克、连翘10克、艾叶10克、郁金12克、花椒8克、肉桂20克、党参15克、蜈蚣3条、干姜30克、生姜15克、神曲12克、桂枝15克,此一剂药水煎半小时后,倒至10千克大米再与药混煎5~10分钟,去除药渣,取白酒250克拌入混匀,此量喂鸭100只,分两次内服,一般服药1~2剂(治疗2~4次)即愈。 ②紫花地丁、大蒜、大血藤、香附子、萱草根各30克,陈皮、枇杷叶各15克,车前草10克。煎成100毫升药水,每只每次1毫升,每天3次。 ③升华硫磺30克,加水2千克,煮至1千克,供100只鸭喂服。这些药方均有一定的效果。
上一篇: 如何综合防治人心果介壳虫?
下一篇: 菜豆角锈病综合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