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科技创新
着眼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攻克农业重大科学技术难题和制约“三农”发展瓶颈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有效支撑未来十年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建设完善10个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5个农作物区域技术创新中心,1~2个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
(二)农业科技推广
以示范户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完善政府组织推动,市场机制牵动,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的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到2010年,培植100万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重点示范区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1万个,使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三)开展农民培训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民转岗转业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10年,农民科技培训5000万人,受训农民的科学种养水平明显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5000万人,农民遵守法纪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明显提高,转岗转业的职业技能明显增强。
(四)农业机械化
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提升农机跨区作业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左右;保护性耕作示范应用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水稻主产区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达到45%。
(五)农业信息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全面满足推进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和建设新农村对农业信息服务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实施“农业信息化专项行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功能齐全、体系完备、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充分信息与完善市场的客观要求,整体运行功能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
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形成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快速通道,突破农业技术成果扩散的“瓶颈”;构建农民科技培训的骨干网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构建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拓展现代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的发展途径。行动的具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先进适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培训1亿农民;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7.5个百分点,达到45%左右;全国80%以上的县级区域建立起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每年拉动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
上一篇: 制动距离包括哪两个方面?
下一篇: 墨兰叶子发黄的原因及防治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