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小麦 > 小麦如何适期播种? 小麦

小麦如何适期播种?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播种期 一般我国每年3~4月份播种春小麦,8~11月份播种冬小麦。但是不同地区有其适宜的播种时期,它受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特性所决定,超出适宜的播种期,就会影响生长和环境的统一,导致产量下降。 (一)冬小麦的播种期 1.品种特性 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 2.地理地势 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适期偏早播种。大体是海拔每增高100米,纬度递增1度,播期约提早4天。 3.冬前积温 冬前积温是指从播种到日平均温度高于0℃的温度总和。观察结果表明: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15~120℃;要取得丰收,冬前要有4~6个分蘖(包括主茎),则主茎需要6~7片叶和1心,每片叶出生大约需要积温75℃左右。因此冬前积温需要7×75+120=645℃至8×75+120=720℃。据此,从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则可反推出适宜播种的理论时间,再据当年当地气象预报加以适当调整。 4.土肥水的条件 高产田播种不宜过早,以防冬前旺长;瘠薄地适当早播,培育冬前壮苗;粘土地比砂壤地早播;盐碱地、旱地也应提前播种。 (二)春小麦的播种期 是根据种子可以在土壤内吸水萌动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迅速出苗的时间决定春小麦播期。春小麦种子萌动最低温度为0~3℃之间,因此,当春季温度回升到日平均温度2~4℃时,即可开始播种。 (三)地膜小麦 覆膜穴播冬小麦最佳播种时间各地有异,一般覆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应比当地露地小麦最佳播期推迟7~15天,个别地区会更长,但不宜太晚。覆膜穴播春小麦以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为例,2月26日播种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而产量递减,每推迟1天,减产1%。故宜比当地露地播期提早5~7天。

小麦应适期晚播,一般播种时间为10月1日至10月8日。

小麦的播种适期,一般是指秋季昼夜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8-15℃时播种为宜。在此范围内,先播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可利用秋冬适宜的温光等自然条件,冬前形成壮苗,有利于安全越冬。

某一地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安排得好,对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和形成高产都是有利的。从气象条件方面看,小麦适宜播种期主要取决于气温和土壤的水分条件。

  一般适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黄淮平原为9月下旬—10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0月中旬一11月中旬,华南地区为11月上旬—下旬。

 某一地区小麦适宜播种期安排得好,对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和形成高产都是有利的。从气象条件方面看,小麦适宜播种期主要取决于气温和土壤的水分条件。

  小麦种籽发芽最适温度是20—30℃,但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发芽虽然最快,但因呼吸作用旺盛,物质消耗大,根、芽并不健壮,在生产上要求根芽长生粗壮,所以小麦适播温度比发芽最适宜温度要低,在北方冬麦区为日平均气温15—18℃,长江中下游地区15—20℃。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或高于20℃播种都难以形成壮苗。

  冬前壮苗标准一般主茎有5—6片叶,单株3—5个壮蘖。因此,现在多采用积温法推算适宜播种期。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00℃,而后每长一片叶子约需80C积温。冬前如长6片叶,则需480℃的积温,冬前如长6片叶,则需480℃的积温,加上出苗100℃、共需580℃,从北方小麦实际情况看,形成冬前壮苗也需550—600℃积温,小于400℃难以形成壮苗;大于750℃又往往造成旺苗。所以,冬前积温500—600℃和日平均气温15—18℃(或15—20℃)是冬小麦适宜播期的温度指标。当然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形的小气候又有差异,弱冬性品种可适当晚播。背阴坡温度低可适期早播,阳坡地温度高,可适期晚播,山地一般早于平原。河南一些地方就有“秋分种高山,寒露种平川,霜降种河滩”的说法。在我国平原地区,大约纬度每递增1度,小麦播种期提前4天左右,同一地区海拔每增高100米,播种期提前4天。华北平原盛行“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谚语。一般适播期为9月下旬—10月上旬,黄淮平原为9月下旬—10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为10月中旬一11月中旬,华南地区为11月上旬—下旬。

  在容易发生秋旱的地区,土壤水分对出苗快慢和幼苗生长起主要作用。在这些地区有“赶时不等墒,抢墒不等时”的说法。、意思是说干旱情况下季节到了,不要等雨,应抗旱播种;如果已经临近播种季节,而后土壤墒情很好,就要趁墒抢种。

  对某一地区,每年秋季的冷暖程度,入冬早晚和降水量的大小是不同的,就是每年秋季会出现一定的年型。北京地区大致可分为:秋暖年、秋寒年、秋涝年、秋旱年、秋正常年。不同年型小麦适宜播种期也就不同。北京地区适宜播种期9月25日—30日是对秋正常年而言。如遇秋涝、秋寒年则要提早5—7天,秋暖、秋旱年则推迟5天左右。1988年北京是一个典型的暖秋年份,小麦的适播期在10月1日—7日,比常年推迟了6—7天。

  总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要看天、看地,汉要看年型,但最基本的就是以冬前能形成壮苗,构成较大群体为准则。因为北方麦区春季回暖快,小麦幼穗分化期短,难以长大穗,灌浆后期气温偏高,干热风、雨后青枯及病虫害较多,干粒重不稳定、依靠大穗大粒创高产的成功可能性较小。高产应主要靠争取足够的穗数,而选择恰当的播期,冬前形成壮苗是未来提高成穗率的基础

一、根据不同地区和茬口选择适宜类型的小麦品种。

1、淮北地区,该地区的旱杂粮如大豆、芝麻、玉米等早茬作物已在9月中下旬收获,在小麦秋种品种选用上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并适当增加弱冬性品种的比重,以充分利用早茬口良好的墒情和光热资源,实现早播高产。对于山芋、棉花等腾茬过晚的地块,选择春性品种种植。

2、淮北中南部、沿淮地区,可根据茬口早晚,种植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由于今年气候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

3、江淮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

二、根据品种类型,安排适宜的播种期。不同类型的品种有不同的适宜播种期要求。其中弱冬性品种可提前到9月底,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春性品种推迟到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高产栽培一般要求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争取早播,但一些综合性状好、但抗冻性较差的春性品种,如郑麦9023、皖麦33等应特别注意防止过早播种。

三、配套栽培技术。对于淮北早茬口的地区,可重点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和氮肥后移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有利于促进小麦越冬前的有效分蘖,形成多穗与大穗;“氮肥后移”,可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小麦质量。沿淮、江淮地区,要重点推广稻茬麦浅旋耕机条播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等节本增效技术,可在茬口紧张时争取季节,确保适时播种、出苗,提高产量和品质。

一、播种期 一般我国每年3~4月份播种春小麦,8~11月份播种冬小麦。但是不同地区有其适宜的播种时期,它受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特性所决定,超出适宜的播种期,就会影响生长和环境的统一,导致产量下降。 (一)冬小麦的播种期 1.品种特性 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 2.地理地势 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适期偏早播种。大体是海拔每增高100米,纬度递增1度,播期约提早4天。 3.冬前积温 冬前积温是指从播种到日平均温度高于0℃的温度总和。观察结果表明: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15~120℃;要取得丰收,冬前要有4~6个分蘖(包括主茎),则主茎需要6~7片叶和1心,每片叶出生大约需要积温75℃左右。因此冬前积温需要7×75+120=645℃至8×75+120=720℃。据此,从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则可反推出适宜播种的理论时间,再据当年当地气象预报加以适当调整。 4.土肥水的条件 高产田播种不宜过早,以防冬前旺长;瘠薄地适当早播,培育冬前壮苗;粘土地比砂壤地早播;盐碱地、旱地也应提前播种。 (二)春小麦的播种期 是根据种子可以在土壤内吸水萌动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迅速出苗的时间决定春小麦播期。春小麦种子萌动最低温度为0~3℃之间,因此,当春季温度回升到日平均温度2~4℃时,即可开始播种。 (三)地膜小麦 覆膜穴播冬小麦最佳播种时间各地有异,一般覆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应比当地露地小麦最佳播期推迟7~15天,个别地区会更长,但不宜太晚。覆膜穴播春小麦以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为例,2月26日播种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而产量递减,每推迟1天,减产1%。故宜比当地露地播期提早5~7天。 二、播种量 播种量的多寡与田间的密度关系很密切,一定要合理密植。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多数地区播种量偏大。因此,应依据的原则是:冬小麦和冬性品种比春小麦和春性品种要少;南方冬小麦比北方冬小麦要少;早播的比晚播的要少;土壤肥力高的比土壤肥力低的要少。综合评判,应以三种栽培战略体系和三种截然不同的产量结构为条件,一种是低播量(5万~15万苗/亩),靠分蘖的精量播种栽培体系;二是高播量(40万~55万苗/亩),靠主茎的独秆栽培体系;还有一种介乎二者的传统栽培。总之,应掌握在亩10~30万基本苗。再依据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和千粒重计其播种量。 三、播种技术要点 1.深度适宜 一般4~5厘米。冬播气候寒冷、旱地、墒情不足、土质松软的稍深;春播,粘土地、土壤湿的稍浅。 2.深浅一致 调好播种机械耧腿和弹簧,力求各行深浅一致,均匀度良好。 3.下种均匀 提高摇耧技术,调整好播种机排种输,保持开沟器不受堵,以免漏播。 4.播后镇压 北方麦区播种前后镇压的目的是沉实土壤,便于种子与土壤密接,利于幼苗吸收养分,同时还有保墒防寒防风的作用。 5.播后带耙 北方水地麦区,播种较浅,播后一般要带耙细平,不留垄沟。北方旱塬丘陵地区,为了播后增加土壤受光面积以促早发苗及接纳秋季雨水,多采用播后不耙留耧沟,入冬耙耱保麦根的办法。 6.防止烂耕烂种 南方麦区在前茬水稻收获前,于稻田四周开好围沟,排除地表水,降低潜层水。水稻收获后,抢晴天机耕,或人工薄片深翻,以利爽干。

一般我国每年3~4月份播种春小麦,8~11月份播种冬小麦。但是不同地区有其适宜的播种时期,它受当地适宜种植的品种特性所决定,超出适宜的播种期,就会影响生长和环境的统一,导致产量下降。 (一)冬小麦的播种期 1.品种特性 先播冬性品种,再播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 2.地理地势 海拔越高,纬度越大的地区,越应适期偏早播种。大体是海拔每增高100米,纬度递增1度,播期约提早4天。 3.冬前积温 冬前积温是指从播种到日平均温度高于0℃的温度总和。观察结果表明:从播种到出苗约需积温115~120℃;要取得丰收,冬前要有4~6个分蘖(包括主茎),则主茎需要6~7片叶和1心,每片叶出生大约需要积温75℃左右。因此冬前积温需要7×75+120=645℃至8×75+120=720℃。据此,从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则可反推出适宜播种的理论时间,再据当年当地气象预报加以适当调整。 4.土肥水的条件 高产田播种不宜过早,以防冬前旺长;瘠薄地适当早播,培育冬前壮苗;粘土地比砂壤地早播;盐碱地、旱地也应提前播种。 (二)春小麦的播种期 是根据种子可以在土壤内吸水萌动的时间,而不是可以迅速出苗的时间决定春小麦播期。春小麦种子萌动最低温度为0~3℃之间,因此,当春季温度回升到日平均温度2~4℃时,即可开始播种。 (三)地膜小麦 覆膜穴播冬小麦最佳播种时间各地有异,一般覆膜穴播冬小麦播期应比当地露地小麦最佳播期推迟7~15天,个别地区会更长,但不宜太晚。覆膜穴播春小麦以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为例,2月26日播种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而产量递减,每推迟1天,减产1%。故宜比当地露地播期提早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