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的诊断依据
目前,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等对鱼病的诊断,基本上是通过目测病鱼的症状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来判断鱼类的病因及诊治。根据生产经验,生产中鉴别鱼病的依据如下:
1 外部症状和游动状况
从鱼类的游动状况和外部症状可以对病鱼的病因做出初步判断,因为鱼类所患疾病不同,表现出来的游动状态及外部特征也有所不同。如草鱼出血病表现为体侧肌肉、鳍基部、口腔、鳃盖和眼睛充血,鳃丝失血苍白等;疥疮病表现为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感,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脓汁,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裂,鳍条外露,像一把扫帚。但也有鱼类病因虽不同,表现出来的外观症状很相似。如缺氧鱼类会出现浮头现象,鱼类鳃部患病也会出现浮头现象,而体表有寄生虫时出现浮头并伴有挤擦和间断性狂游现象,就需要借助其他方法来进一步诊断了。
2疾病发生的季节
鱼类在不同的季节,生长及各方面的指标不同,对病原体的敏感性也不同。而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也需要适宜的温度,就导致病原体在不同的时期爆发。因此,鱼类疾病的发生多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按照发病的规律,提前做好预防,可以减少一定的损失和治疗过程的盲目性。如上述的痘疮病、鲤鱼白云病、水霉病在早春和晚冬最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病在6~7月易爆发。
3 地区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的差异导致水环境、气候条件及微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差异,从而引起不同区域内的病原体区系也不尽相同。如在热带鱼中的致病菌,在温度较低的北方就不易存活,也就不可能对鱼类造成危害,因此,养殖户如发现一种新的致病菌,首先考虑两点,第一该致病菌是否曾在当地流行,第二所引进的鱼种是否为当地繁育所得。如果是当地繁育所得,则重新进行定性判断致病菌;如果不是当地品种,一般不用担心其会在养殖鱼类中传播开来。
4 环境因素
在鱼类的发育过程中,其组织、形态及体内物质等都在逐步发育,所生长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中,病原体对鱼体的敏感程度也是有选择性的。某些疾病在幼鱼中容易发生,而在成鱼阶段基本不会出现,如草鱼出血病;某些疾病在鱼体上的感染有一定的水温要求,如痘疮病流行水温为10~15℃,而鲤鱼白云病在水温20℃以上会不治而愈。某些疾病只在一种鱼种感染,还有些能感染几乎所有养殖鱼类,如水霉病。
判断鱼类是否得病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因为有些水环境因素造成鱼类不适现象,也会出现类似病原菌引起的现象。如水体缺氧或鱼体中毒导致鱼类浮头,病原菌引起的也会产生浮头现象,如果生产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判断:一是养殖池中鱼类所处环境相似,非病原菌引起的症状,在全池鱼类中均会表现出来,并且症状发展态势基本相似,如缺氧导致全池鱼类浮头均出现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现象;二是测定水体水质状况,看是否为有毒物质引起的,病原菌引起的疾病通常有一定的感染阶段,中毒则来的比较迅猛,波及范围较广;三是发现病症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能很快缓解症状则为环境因素引起的。
上一篇: 沼气池春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