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水稻 > 如何防治水稻烂秧? 水稻

如何防治水稻烂秧?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水稻烂秧在我市发生普遍,严重的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烂秧是水稻烂种、烂芽和死苗的总称。烂种多属生理性病害,目前已很少发生,我这里不缀述。烂芽和 死苗大多属于传染性病害。一、烂芽:指播种以后到不完全叶伸出期间的根、芽死亡现象。烂芽可分生理性烂芽和传染性烂芽两种。1、生理性烂芽 常见类型有淤籽、露籽、跷脚、倒芽、黑根等。即根芽受害,根系发黑腐烂,幼芽逐渐枯萎。2、传染性烂芽 根据症状可分为绵腐型和立枯型。绵腐型烂芽主要发生在水育秧中。最初在根、芽基部的颖壳破口处产生乳白色胶状物,逐渐向四周长出放射状白色绵毛样物,以后 逐渐变成土褐色或绿褐色,幼芽逐渐变黄褐色枯死。立枯型烂芽最初在根、芽基部呈现水渍状淡褐色斑,随后以根、芽基部为中心长出白色绵毛样菌丝体或淡粉红色 霉状物。幼芽基部多软弱,易拔断,严重时成团、成片死亡。二、死苗:指第一叶完全展开以后的幼苗死亡。多属传染性,根据症状可分青枯型和黄枯型两种。1、 青枯型死苗:病株最初为叶尖停止吐水,后心叶突然萎蔫卷筒,随后下部叶片很快失水萎蔫卷筒,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群众称为“卷心死”。病株根系色泽变暗,根 毛希少。多发生在2—3叶期,往往成团成片枯死。2、黄枯型死苗: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先由叶尖向叶基逐渐变黄色,再从下部叶片向上延及心叶,最后茎基部 变褐软化,全株呈黄褐色枯死,群众称为“剥皮死’。病株根系变暗色,根毛很少,易拨起。多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发生,弱苗先发病,随后逐渐蔓延扩大,严重时 成团或成片枯死。防治方法:防治烂秧应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稻苗抗病力为重点,适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宜在发病前用药预防。在烂芽刚开 始,或一叶一心到三叶期出现零星卷叶时,应及时施药抢治。防治农药以敌克松的效果最好,预防浓度为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抢治浓度为 300~600倍。水育秧田,应提前16个小时排水,再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