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追施粒肥。在抽雄至开花期,高产田追施氮肥总量的20%,亩追尿素9公斤。
②防旱排涝。抽雄后应保持地面湿润状态,注意因墒制宜适时浇水,促根保根保叶增粒重。如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
③虫害防治。此期主要有玉米螟、粘虫、棉铃虫、蚜虫等危害,可用2.5%的敌杀死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防治。
④去雄剪雄。在雄穗刚抽出而尚未开花散粉时,每隔1行去掉1行雄穗,以节省养分、水分,降低株高,减少虫害,改善光照,应注意靠地头,地边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授粉以后,可将雄穗全部剪掉,增加群体光照。
⑤浅中耕。灌浆后可浅锄1-2次,破板通气增温,防早衰,利早熟,提粒重。
⑥适时收获。一般当蘖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籽粒乳线消失,基部出现黑色层时,即为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花粒期是指玉米从抽雄到成熟这一阶段,一般历时50天左右,此期营养生长基本结束,由穗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转为以开花散粉、受精结实为中心的生殖生长时期,是形成产量、决定穗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为玉米顺利抽穗、正常开花、充分受精结实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结实率,延长根叶功能期,防止植株早衰,增加粒重。其主要技术措施是:
一、增施攻粒肥玉米高产田块及叶色转淡有可能早衰的地块,在抽雄后开花授粉前,结合浇水,补施速效氮肥(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10%左右),以养根保叶,防止植株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降低空秆率,提高灌浆速度,增加粒重。
二、浇好开花水和灌浆水玉米花粒期是需水临界期,此期玉米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50%左右,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低于70%就要浇水。
玉米抽雄开花期前后,气温高,叶面蒸腾量大,是玉米一生中需水量最多、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此时遇旱要及时浇水,否则,雄穗不能正常抽出,花粉花丝活力降低,缩短散粉时间,花丝抽出推迟,影响授粉受精,败育粒数增加,造成秃尖、秕粒、缺粒或空秆,严重影响产量。
籽粒灌浆期间需水仍较多,适时灌水,可防止植株早衰,保持较多的绿叶数,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灌浆速度,增加粒重。反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不能及时运送到籽粒中去,造成籽粒瘦小,粒重低。此期水分不足对产量的影响仅次于抽雄期。此外,玉米花粒期若遇雨水过多,应注意及时排涝。
三、及时去雄剪雄去雄可减少养分消耗,促使养分向雌穗中运送,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能利用率,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去雄还能将一部分玉米螟和蚜虫带出田外,减少为害,促进籽粒发育,增加穗粒数和粒重,一般增产10%左右。
去雄在雄穗刚抽出而未散粉前进行,过早易带出叶片,减少光合面积,过晚雄穗已开花散粉,降低去雄效果。去雄要隔行去雄或隔株去雄,去雄株数不超过全田株数的一半,地头地边不去雄,连阴雨天和高温干旱的天气不去雄,以防花粉不足影响授粉而造成稀粒秃尖,授粉结束后再剪去所余雄穗。
四、人工辅助授粉盛花末期,在晴天上午9-11点,用摇株法或人工拉绳法进行2-3次人工辅助授粉,以减少秃顶、缺粒,增加穗粒数。人工辅助授粉对抽丝偏晚的植株及种植密度偏大、弱小植株较多的地块效果更为明显。
五、拔除空秆小株玉米田内总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形成不结果穗的空秆或低矮小株,它们不但白白地消耗养分和水分,而且还影响其他植株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授粉结束后,对空秆和低矮小株要及早拔掉,把有限的养分和水分集中供应给正常的植株,使其穗大粒多籽饱。
六、浅中耕除草在玉米灌浆后期顺行浅锄一次,以破除土壤板结,松土透气,除草保墒,促进土壤养分转化和根系吸收,防止早衰,提高粒重。浅锄时要防止伤根过多和打断叶片。
七、防治病虫害玉米花粒期的主要病虫害有玉米螟、蚜虫、大小斑病和锈病等。玉米螟在吐丝期虫株率达20%时用50%敌敌畏乳油600-800倍液滴花丝基部。在灌浆中后期,若玉米螟钻入雌穗,用5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每株10ml灌注玉米雌穗。雄穗蚜虫穗率在40%以上时,用40%乐果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喷洒雄穗。玉米大小斑病,在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左右时,摘除下部病叶后,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喷2-3次,每亩每次用药液60kg。玉米锈病每亩可用20%粉锈宁乳油75-100ml对水50kg喷雾防治。
八、适当晚收农民习惯在果穗苞叶发黄时收获,此时玉米还在灌浆,没有真正成熟,可减产10%左右。苞叶发黄后推迟8-10天,在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既高产又优质。
1、灌水。玉米开花到成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50%~55%,特别是抽穗开花期土壤水分以保持田间持水量75%~80%为宜。这时适时灌水,不但可以促进开花受精,减少秃顶缺粒,又可以促进大量气生根的生成,对提高玉米叶片光和强度,增加粒数、粒重,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防止后期早衰都有重要作用。
2、补施花粒肥。花粒肥能够防止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如后期脱肥,可采用人工补施速效氮肥5~10kg;采用滴灌和自压软管灌的地块可随水追施喷滴灌专用肥5~10kg。
3、防止倒伏:倒伏多由密度太大,光照、根系发育不良,品种抗倒性差,水肥管理不当,病虫害危害等原因造成。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或减轻。防止玉米倒伏主要有采用抗倒品种,合理密植,优化水肥管理,开沟培土,化控处理等。
玉米从抽雄至成熟这一段时间,称为花粒期。主要有以下管理措施。
一、追施粒肥 玉米在穗期追肥量不足,后期有脱肥现象时,要追施花粒肥,促使玉米粒饱、粒重、高产。追肥要掌握三个原则。一是追肥要早;二是要适量,应根据地力、玉米的生长情况决定;三是可喷施0.4%磷酸二氢钾,每亩喷80— 100千克 。
二、防旱排涝 花粒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如果这一时期缺水就会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灌浆不饱满,造成果穗秃顶、缺粒、籽粒秕瘦,产量降低。因此,遇旱时要及时灌水,满足玉米灌浆对水分的需求。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根系的活力逐渐减退,耐涝程度逐渐减弱,在遇暴雨或连阴雨时要立即排涝,对低洼田块在排涝以后最好进行中耕,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促进通气性,延长根系活力。
三、防止倒伏 玉米倒伏后对产量影响非常大,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一是促使苗敦实健壮;二是中耕培土,增加支持根的数量,提高抗倒性;三是在基肥增施钾肥的基础上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坚韧性。但在玉米生育期间遇到难以抗拒的风暴袭击,引起倒伏,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如在拔节后发生倒伏,应进行中耕培土,让玉米自身恢复。当玉米在抽雄后发生倒伏,应及时人工扶起并进行培土,以减少损失。
四、防治病虫 加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玉米发生大、小斑病,玉米螟时,要及时防治。
五、适当晚收 在不影响复种的情况下,可适当的推迟收获期,提高玉米粒重,增加产量。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呈金黄色时,即为玉米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上一篇: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规律?
下一篇: 苋菜反季节高产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