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用适宜品种,提高种子纯度。选好种是防止大豆不结实的重要措施,根据不同气候特点和种植习惯,选择抗旱耐涝、抗倒抗病、优质中早熟新品种。 2.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合理的种植结构,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可减少土传病虫害发生,避免土壤养分单一消耗,保持生态平衡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要合理安排茬口,实行轮作制度,尽可能不重茬种植,可减少荚而不实现象发生。 3.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气候资源,避免偏晚熟品种生育后期受低温不利因素影响。夏大豆适期早播,可明显提高产量。大豆播期一般掌握:春播大豆在4月25日至5月上中旬,夏大豆在6月5日至20日。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密度,同时按照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的原则,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种植密度一般掌握:株型适中略小的品种,每亩2万株-3万株,株型较大的品种每亩1.3万株-2万株。 4.科学施肥,保持营养均衡。遵循适施氮肥、增施有机肥、配施磷钾肥和微肥的原则。一般亩底施腐殖酸复合肥10-20公斤。其次是看苗追肥,如苗瘦弱,可在开花前或初花期亩追尿素5公斤。花荚期喷施叶面肥,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克兑水50公斤,选择晴天进行叶面喷洒,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对缺硼的地块,在始花期用0.1%的硼酸,每亩50公斤溶液叶面喷施。如肥水充足引起旺长,应在初花期,喷施调环酸钙,降低株高,防治花荚脱落,减少空秕率。 5.合理灌溉,及时防旱排涝。大豆播种前,遇到土壤干旱、墒情差时,及时浇底墒水,以确保大豆一次播种保全苗;大豆幼苗期,土壤含水量少些,能够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后期倒伏,起到蹲苗的作用;大豆分枝期,遇旱浇水,能增加植株高度,促进花芽分化;大豆花荚期,需水量较多,在遇干旱、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应及时浇水防旱,以满足大豆对水分的需求,减少秕荚。同时须注意,如遇长期阴雨连绵,因排水不畅造成田间积水的,应及时排涝。 6.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对大豆的病虫害,应及早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一要选用无病种子;二要药剂拌种,用杀虫杀菌复配制剂拌种;三要在苗期混喷除草剂时,添加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蚜虫和其它病虫发生,减少病毒病的传播;四要在开花至结荚期,视情况调控生长,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