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渔业 > 水产养殖 > 泥鳅 > 泥鳅的饮食习性怎么样? 泥鳅

泥鳅的饮食习性怎么样?

更新日期: 来源: 网络

1.栖息

泥鳅属温水性底层鱼类,多栖息在静水或缓流水的池塘、沟渠、湖泊、稻田等浅水水域中,有时喜欢钻入泥中,所以栖息环境往往有较厚的软泥。较适水环境酸碱度一般为中性和偏酸性。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也能为避开不利环境而逃逸。在天早水干或遇不利条件“休眠”期间,就会钻入泥层中,只要泥中稍有湿气,少量水分湿润皮肤,泥鳅便能维持生命。一旦条件好转,便会复出活动摄食。

2.呼吸

泥鳅对缺氧的耐受力很强,高水不易死亡,水体中溶氧低于0.16毫克/升时仍能存活,这是由于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泥鳅肠壁很薄,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够进行气体交换,具辅助呼吸功能,所以又称为“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它便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废气从肛门排出。人工养殖时,投饵摄食后泥鳅肠呼吸的次数会增加。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3是由肠呼吸取得的。

3.温度

泥鳅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3-30℃,最适水温是24-27℃。当水温降到5-lO℃或升到30℃以上时,泥鳅便潜入泥层下20-30厘米处,停止活动进行“休眠”。一旦水温达到适宜温度时,便又会复出活动摄食。

4.食性

泥鳅是偏好动物性饵料的杂食性鱼类。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摄取食物的种类有所不同。幼鱼阶段,胃中的浮游动物,特别是桡足类明显较多。成鱼阶段,胃中的昆虫幼虫,特别是摇蚊幼虫明显高于幼鱼。泥鳅的食性很广,在泥鳅胃中的食物团里腐殖质、植物碎片、植物种子、水生动物的卵等的出现率最高,约占70%,其他如硅藻、绿藻、蓝藻、棵藻、黄藻、原生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占30%。人工养殖中能摄食商品饵料。

泥鳅在一昼夜中有两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是7-10时和16-18时,而早晨5时左右是摄食低潮。

泥鳅与其他鱼龟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的残饵为食,可称为池塘的“清洁工”。泥鳅肠道短小,对动物性饵料消化速度比植物性饵料快。泥鳅贪禽,如投喂动物性饵料时会因贪食过量,而影响肠呼吸,并产生毒害气体而胀死。当水温为15℃时泥鳅的食欲增高;水温24~27℃时最旺盛;水温30℃以上时食欲减退,在泥鳅生殖时期食量比较大,雌鳅比雄鳅更大,以满足生殖时期卵黄积累和生殖活动的需要。

5.光照

泥鳅一般白天潜伏水底,傍晚后活动觅食,不喜强光。人工养殖时往往集中在遮光阴暗处,或是躲藏在巢穴之中。

6.生长

泥鳅生长快慢和饵料、饲养密度、水温、性别和发育时期有关,人工养殖中个体差异也很大。在自然状况下,刚孵出的苗体长约0.3厘米,1个月之后可达3厘米,半年后可长到6-8厘米,第二年年底可长成13厘米体长、15克左右的体重。最大的个体可达20厘米、100克体重。人工养殖时约经20天左右培育便可达3厘米的鳅苗,1足龄时可长成每公斤80~100尾的商品鳅。

7.繁殖

泥鳅一般1冬龄性成熟,属多次性产卵鱼类。长江流域泥鳅生殖季节在4月下旬,水温达18℃以上时开始,直至8月份,产卵期较长,盛产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每次产卵花时也长,一般4—7天时间才能排卵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