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苗;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没侧根或很少,形似鼠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2、花生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发病,子叶先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茎,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向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片变浅发黄,中午打蔫,第二天又恢复,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
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1、花生根腐病。俗称“鼠尾”,各生育期均可发病。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不出苗;幼苗受害,主根变褐,植株枯萎;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部腐烂易剥落,没侧根或很少,形似鼠尾。地上植株矮小,叶片黄,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
2、花生茎腐病。俗称倒秧病、掐脖瘟。花生生长前期和中期发病,子叶先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茎,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向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片变浅发黄,中午打蔫,第二天又恢复,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
症状特点:苗期发病,可造成子叶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茎处,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在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色变浅发黄;中午叶柄下垂,复叶闭和,翌晨复原;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一般在6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期,8月~9月初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
一、症状特点:
苗期发病:子叶变黑腐烂,然后侵染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地下茎处,初为水浸状黄褐色病斑,后逐渐绕茎或在根茎扩展形成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叶色变浅发黄;中午叶柄下垂,复叶闭和,翌晨复原;主根变成褐色,植株枯萎严重发病时全株萎蔫,枯死。
成株受害:主根根茎上出现凹陷长条形褐色病斑,根端呈湿腐状,皮层变褐腐烂,易脱离脱落,无侧根或极少,形似鼠尾。潮湿时根茎部生不定根。病株地上部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开花结果少并且多为秕果。6月上、中旬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期,8月~9月初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雨水、农事操作传播,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苗期多阴雨、湿度大发病重。连作田、土层浅、沙质地易发病。根据我市花生种植情况,播种早、地温低、湿度大是造成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选用50%的纯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加根益碧2000倍混合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发病重的地块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加根益碧2000倍进行灌根防治。灌根根据土壤墒情进行。
3、结合灭茬,在垄间撒施草木灰,对于轻度发病地块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花生根腐病
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黄,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上一篇: 黄花柳属于什么纲?什么亚纲?
下一篇: 石榴叶面肥使用新注意事项如何?